2020年2月,一份《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出炉,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这份规划中,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北外滩,建设总规模达到840万平方米,并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新地标,作为浦西新的制高点。未来,北外滩将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勾勒出上海“黄金三角”的整体轮廓。
北外滩地区位于虹口区南部滨江区域,西至河南北路与静安区相邻,东到大连路与杨浦区相接,南界苏州河与黄浦区相交,北临周家嘴路海宁路。作为外滩的延伸,这里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综合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美国前财政部长在这里学会了上海话
1843年上海开埠,凭借着水陆相连、交通便捷的优势,海内外移民、侨民大量积聚虹口,形成“华洋杂居、五方共处”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犹太人,纷纷来到虹口北外滩地区生活,躲避战争。当时,虹口区约有2万犹太难民与国民一起生活,一起经历磨难。北外滩成了唯一向犹太难民敞开胸怀的“诺亚方舟”。在霍山路、唐山路、舟山路、长治路这一圈近0.98平方公里的区域,成为当年犹太难民隔离区内最繁华的街区。
2015年,89岁的美国前财政部长迈克·布卢门撒尔回到了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北外滩。“我以前在这里专门给穷人送面包。我会讲一点点上海话,是老上海人。”当他说出这两句上海话时,在场的人都笑了。布卢门撒尔在北外滩犹太难民区生活了整整8年,他是犹太难民在上海的亲历者,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1939年,13岁的布卢门撒尔跟随父母逃离德国,在海上漂泊了40天后来到上海避难。他们一家人居住在北外滩地区的舟山路上,直到1947年9月才离开上海前往美国。1977年,布卢门撒尔被正式任命为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他曾经先后十多次来过中国,其中7次重返上海。而每次到上海,布卢门撒尔都会去北外滩走一走,看一看。
“这次回去我会和94岁的姐姐,还有当年在上海认识的犹太朋友说,这里(上海)蛮好,谢谢侬!”回忆起曾经的难民生活,布卢门撒尔感触很深,“我记得很多人挤在一个房间里,夏天非常闷热,有蚊子和臭虫,冬天又冻得瑟瑟发抖。卫生情况很糟糕,很多东西都没法吃。”然而,即便如此,犹太难民还是苦中作乐,在隔离区内成立了足球队,甚至还有专门的剧院上演音乐会。“那时很多犹太人都会讲点上海话,也有些上海居民会说英语或德语,所以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布卢门撒尔说。临近二战结束,有一次美军在轰炸一处日本军事目标时,有几枚炸弹掉在了难民住宅区,造成了几十名中国人和犹太人死伤。当时,北外滩的居民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纷纷投入到了救护互助之中。
“那几年,我在北外滩过得非常充实,当时学到的许多东西都很宝贵,是在正常情况下永远也学不到的。今天,我仍对那段经历心怀感激。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事我还是宁愿自己没有经历过。”身为战争难民的岁月,给布卢门撒尔留下了一段十分难得的记忆,让他终身受益。
尽管已多次造访上海,但布卢门撒尔仍惊讶于眼前的变化:“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应感到庆幸,北外滩的环境与我们当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老居民彻底告别倒马桶和爬阁楼
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里,开篇就描绘了北外滩江河交汇处的景象。苏州河沿岸自西向东,依次是被称为“亚洲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拥有“远东第一大厅”的上海邮政大楼,以及著名的上海大厦。作为目前市中心可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北外滩是上海“中心发力”的主战场。
北外滩是一个老城区,同时也是居住大区,这里的二级以下旧里特别多。过去十几年里,北外滩始终在努力推进旧区改造工程,解决了1.8万户以上居民的居住困难问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经常能看到码头工人作业时的繁忙景象,船舶的鸣笛声隔几条马路都听得到。那时,北外滩的东大名路、东长治路上,时不时有往返于码头的卡车呼啸而过,运载国内进出口货物。“我们老百姓从这几条马路上运输车辆的繁忙程度,就能猜测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东大名路上居住了几十年的倪立,十分熟悉家附近的老码头,“我还组织居民到码头上去参观过呢。”
倪立曾经担任过北外滩街道辅庆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虹口区人大代表,“那时的北外滩都是些老旧的里弄房子,没有卫生设备,居民每天需要倒马桶。里弄里为了方便大家倒马桶,就在弄口建造了一个倒粪便处。”别小看这小小的倒粪便处,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倒粪便处设在哪儿?附近的居民会不会有意见?当年,倪立为了这件事四处奔走,可费了不少劲,如今说起仍感慨万千。
早些年,由于居住条件差,辅庆里的许多居民就在自家搭了阁楼,以拓展点空间。然而,到了晚上睡觉时,在狭小的阁楼里爬上爬下,实在是非常不方便。居民们期盼着能早日动迁,改善生活环境。2008年9月,北外滩辅庆里旧改工程启动,居民们欢呼雀跃,终于等来了实现希望的那一天。如今,大家住上了新房,用上了独立卫生间,彻底告别了倒马桶和爬阁楼的日子。
前几天,得知北外滩将要打造“世界级会客厅”的消息后,倪立和当年的老邻居再一次相约来到辅庆里。眼前紧张的施工现场,让这群“老北外滩人”心中激动不已。倪立说:“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北外滩看看。北外滩的变化真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业设施也越来越多,地铁也通了。到这里上班的年轻人,给北外滩带来了一股青春活力。我相信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北外滩一定会成为上海的世界会客厅。”
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愿景
在《关于提升北外滩地区功能的调研报告》中,有一段话尤为醒目:“当前提升北外滩地区功能,还需协调旧区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之间的关系,为北外滩塑造‘城市经典’;打造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的活跃增长极,为北外滩输送‘新鲜血液’;唤醒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为北外滩注入‘精神力量’。”
未来,北外滩将形成“一心两片”的总体开发格局:“一心”指0.8平方公里的中部核心商务区,是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地区,建筑体量将达350万平方米;“两片”指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区和东部提篮桥片区,为低层高密度空间格局;全域构建新旧融合、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网络。
“窄马路、小街坊,适宜人居”,一直是北外滩的区域形态。这里有别墅、商品住宅,也有改造后独具韵味的石库门,还有可以“拎包入住”的白领公寓。根据规划,北外滩中部核心区内将设置占地11个街坊、约50公顷的慢行优先区,并在唐山路两侧设置占地6个街坊、约22公顷的无车区,有4条轨交、10个站点,出行十分方便。值得一提的是,在核心区范围内,还将构建地上、地面、地下全方位互联的立体活动网络。今后,上班族们从出地铁车厢走到办公室只需5到10分钟,开车可直接入库,停好车进办公室不会超过5分钟。
还记得10年前,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吗?答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再一个10年后的北外滩,人们可以方便地穿梭于不同楼宇,在空中连廊享受午餐,到屋顶花园小憩片刻;离开办公室,可以去白玉兰广场逛街,或是到百老汇中心看一部热门戏剧,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2020年是上海这座城市另一次重新开发的起点和延续。朝着“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蓄势已久的北外滩将驶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