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楠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上海中心教学点,坐落在北外滩著名的邮政大楼裙楼内。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建筑师李亮聪说,这一带极具上海风情和生活气息。这里是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处,是四川北路的起点,也因为邮政大楼、河滨大楼等一座座历史建筑而别有韵味。
当虹口北外滩街道机缘巧合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担任社区规划师,参与北外滩社区微更新项目时,他毫不犹豫答应了。随后就带领团队和北外滩街道一起紧锣密鼓地参与项目规划实施。眼下,李亮聪团队参与的两个社区微更新项目已完工。他们和街道达成默契:希望用作品向历史表达敬意,诠释这一代人对时间的理解。
深褐色“时光轴”耸立街角
保定路、昆明路路口,一个9.7米高的深褐色“时光轴”静静耸立着。它坐落于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周边有众多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这里曾有一个两百余平方米的饭店占道经营,给居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2017年,在北外滩街道“五违四必”整治过程中,盘踞街角多年的饭店被拆除,留下的街角空地被称为“金角银边”。“金角银边”如何利用?这是虹口区规划部门、北外滩街道和李亮聪团队多次探讨的话题,还多次倾听居民意见。
“居民的意见倾向于实用性,比如改造成停车点等。”北外滩街道社管办工作人员汪骏乐说,“一开始听说建筑师提出时钟概念,不少居民表示反对。”“身处历史风貌区,我们这代人是不是该为历史留点什么?也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设计师和街道干部的一次次沟通中,居民慢慢理解并同意。
北外滩街道办事处主任龚浩还组织团队去虹口档案馆、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查阅周边历史建筑的资料。“我们所做的微更新,一定要对历史负责,也要为将来负责。”经过半年论证,这个微更新项目才动工。施工前期做好地下管线截污纳管处理并改造电缆线;“时光轴”建筑主体部分由三万块未经切割的标准砖块人工砌筑而成,并选用尺寸、颜色、质地与周边历史建筑最接近的深褐色实心砖块。墙体、地面、塔身所采用的砌筑方式、砂浆厚度各不同。“这是用家庭装潢的标准来做公共装潢,在细节上体现对历史的敬意。”街道干部感慨道。
“时光轴”背后“三重时间”
“时光轴”正式亮相后,摄影爱好者们对着它左拍右拍;街坊邻居在公共空间休憩锻炼;有人看着铭牌上的说明陷入沉思。
李亮聪团队为记者阐述“时光轴”的深层含义——9.7米高的钟塔代表“绝对时间”,就像立在场地中的日晷,随着时间推移,高处的阳光与其投下的阴影线条时刻变化;挂在钟塔上的时钟,代表“人工时间”;三道矮墙代表“历史时间”,分别指向市中西结合医院、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提篮桥监狱这三个蕴含着北外滩集体回忆的重要历史建筑。与建筑有关的三个重要历史时刻,分别印刻在三道矮墙上的混凝土压帽上。钟塔塔身所形成的日晷在这三个历史时刻的投影,与三道矮墙方向重合。
旁边的墙壁上展示了北外滩历史建筑地图和部分建筑的详细介绍。“希望这个社区的历史街区地标,可以变成社区精神聚集地,让历史和现代的对话成为街区的一部分。”李亮聪说。“时光轴”开放后,有居民评价“这是我们的精神堡垒”,这让整个设计团队感到欣慰。
立面改造用“年轮”呼应历史
“比起拆违后的闲置空地,对既有建筑的更新规划,难度更高。”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瑞泰里公寓立面改造,正是摆在设计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李亮聪记得,第一次参加街道牵头召开的各方沟通协调会时,团队就碰了一鼻子灰。原来,结合区域业态转型需求,他们提出将一层商铺的卷闸门更换为玻璃门,部分经营贵重物品的商家当场就提出反对意见。“透过玻璃,店内商品看得清清楚楚,夜里不安全。”
街道社管办和社区规划师团队带着设计方案走进商铺沟通,还与商户们一起设计细节。如今,瑞泰里公寓一层商铺的卷闸门全部更换,商铺外立面延续砖墙和钢的设计语言。在其立面改造中还引入“年轮”思路,增加了不依附原建筑、完全独立的立面,外墙的形式、比例、材料与历史呼应,设计团队希望通过恢复和修缮,使瑞泰里公寓各个历史层面都能清晰展示。“这一层新的立面,正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是全新的一笔。”
龚浩说,北外滩社区规划师聘请香港建筑师团队,既是辖区内的资源利用,也是一次大胆尝试。李亮聪团队设计费只占建筑费用7%,但设计理念超前,对建筑质量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