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菁
一条原来早晚被车流人流堵得严严实实的弄堂,今天却异常顺畅。为啥?家住凉城路1201弄的居民手指“小组”——喏,就是他们的本事!
记者今天从江湾镇街道了解到,为了解决居民区中长期存在的“疑难杂症”问题,真正为民解忧,街道专门在地理位置邻近的居民区建立了6个片区,每个片区建立了“联动解难小组”,同时确定了“一联二动三解难”的全新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在辖区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早,记者来到了凉城路1201弄,弄堂内用栅栏实行了人车分离,新铺设的柏油路面相当“亮眼”,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从弄内“人行道”进出,而助动车、小区居民自家车则从“车道”进出,人和车“井水不犯河水”,秩序井然。
“原来可不是这样的。”镇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军告诉记者,长约近百米的通道两侧,原先经常停满了社会车辆,每到上学放学的高峰期,狭窄的通道空间就会挤满了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非机混行使得现场十分混乱,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因为这是一条背街小巷,没有市政管理,交警也没有管辖权,导致这里长期处于管理缺失的状态,因此这短短的一条通道成为了“通行安全盲区”。
“联动解难小组”成立后,召集镇西居民区党总支、凉城四小、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共同讨论协商解决方案,并召开居民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背街小巷的整治方案,并立即开始施工,小巷就此实现了“华丽转身”。
江湾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玉伟表示,“联动解难小组”的建立,使原本难以聚集的社区资源在新的机制下聚拢在一起,成为了社区里的“智库”和“顾问团”,为社区内各类难题的解决献计献策。同时,街道将监督推进相关部门解决“联动解难小组”所反映问题的解决进度,为居民们办好事、办实事。摄影 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