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袁玮)
要找家饭店吃饭,你是先打开大众点评网搜搜别人的就餐体验呢,还是选择到饭店现场看看是否生意兴隆?作为“吃货”的你有没有想过未来还会有这样一种“指尖的体验”:不仅可在网上“兜兜”餐厅的“明厨亮灶”,还能查查餐桌上食材的“前世今生”--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第一个食螃蟹者,率先迈入食品安全监管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O2O平台联接了监管部门、经营企业和消费者互动APP,实现市场监管与群众的“微距离”,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监管信息、厨房场所、证照资质、人员健康、原料溯源、检测结果、操作加工、废弃物处理,不久的将来,这八大信息可以做到“统统透明敞亮”--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全市率先迈入食品安全监管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O2O平台联接了监管部门、经营企业和消费者互动APP,实现市场监管与群众的“微距离”。“也就是说,消费者今后到虹口的大中型饭店吃饭,不仅可以在网上‘兜兜’餐厅的‘明厨亮灶’,还能查到餐桌上的食材的‘前世今生’。”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俊说,目前区域内已有200多家大中型饭店安装了这个系统。
挑选餐厅 先查食材“前世今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舌尖上的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利益。虹口区食品监管部门在市食药监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4年前就开始搭建用互联网技术远程监控管理食品企业的平台,经过种种尝试和探索,目前已初显雏形的这个食品安全网上监管系统除了连接监管部门和企业,还让消费者也安装了监督食品企业的“千里眼”,服务搬到了市民的指尖。刘俊告诉记者,“目前消费者可以在安装系统的餐厅门口电子显示屏上查阅到餐厅后厨加工操作、食材来源等八大信息,这些信息今后在手机APP上都能看到,APP争取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启用。”刘俊说,今后饭店厨房“明厨亮灶”成为食品经营的许可条件,这才是上线这个系统的初衷。
昨天下午,记者随机来到虹口龙之梦一家餐厅,门口竖着一张大大的电子屏,上方显示的是这家餐厅厨房实时场景,厨师们正忙碌地做着晚市的准备工作,切菜、做冷菜、洗碗……地上整洁干燥,操作台上的盘子、杯子摞得整整齐齐,操作人员都戴着帽子,做冷菜的戴上口罩。显示屏下方是“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这家企业上年度综合等级为“A”,本次检查动态评级是优秀“笑脸”。
最下面一栏是证照查询、食材溯源、透明厨房、废弃物处理、添加剂公示等12个选项。点开证照查询一项,跳出这家餐厅的餐饮服务许可证、营业执照照片,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也赫然在目,上面有姓名、照片、工种、年龄和发证日期等;食材溯源选项显示更为详尽,分粮食、调味品、肉制品、饮料、速冻食品、蛋制品等12类,里面再一一列出餐厅所使用食材的名称、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时间、供货商等;废弃物处理一项里又细分废弃油渍、泔水和其他餐厨垃圾,以及处理日期、数量和处理单位等。这家饭店负责人说,过去进货往往是哪家便宜进哪家的,食品溯源制后“票、证、照”不全的,再便宜不会也不能进了。
打开后厨 “明厨亮灶”一目了然
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去年出台了《虹口区食品安全远程监控信息化建设暨食品安全数字监管平台推广使用实施方案》、《虹口区远程监控管理办法》、《虹口区市场局基层所队远程监控室建设标准》等文件,规范“互联网+”监管模式。今年年初,该局还在虹口龙之梦等饭店比较集中的场所做了消费者随即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有94%消费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手段来监管食品安全。
“其实最艰难的是推动企业这一方,除了原料溯源、废弃物处理等,最令企业产生顾虑的是在厨房安装监控探头。”刘俊说,饭店的后厨向来是“闲人不得入内”的“重地”,现在要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全透明”厨房,企业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刚开始几乎是没有饭店愿意呼应的。”从对企业自身的有利因素等入手,监管局反复沟通,有时还不得不用点激将法。“在一次协调会上,我们对一家迟迟不愿松口的企业说,不愿意装监控是不是你对自己厨房的卫生、管理状况没有底气没有信心?”经过努力,目前虹口龙之梦和瑞虹新城等商圈共安装了200余台设备、近600余个监控探头,嘉兴市场监督所的远程监控室也已建成。到今年底将在虹口区完成500家2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餐饮企业和大卖场安装远程监管设备工作,并在全区8个市场监管所建立远程监控室。
搭上了“互联网+”平台的餐饮企业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干干净净的厨房不仅提升了企业形象,通过大数据的强大支撑,在线点餐、排号等位、进销存电子台账、VIP管理、新客源分析等新功能,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能。“我现在不用每天到饭店了,在家里打开就可以实时看到饭店情况,就连有人在厨房间偷吃东西也看得一清二楚。”龙之梦一家饭店负责人说,节约了成本,企业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24小时监控 消除监管死角盲区
据了解,虹口区有近万家食品销售企业,其中餐饮企业2000家左右,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共只有300多人,传统的监管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应,“由于人手不够,过去差不多是3个月查一次,现在是24小时监控了。”这个食品安全O2O中心搭建起监管方、经营者、消费者三方之间的联系纽带,弥合监管“缝隙”,打通了监管执法“最后一公里”,消除监管死角和盲区,使得监管无“断层”。
记者在嘉兴监管所的远程监控室看到,监控屏幕一次满屏可实时查看36家饭店的厨房情况。
“可以设置翻屏时间,这样所有饭店都在眼皮底下无一漏网了。”嘉兴所党支部书记徐忠民告诉记者,过去到饭店检查,往往是看到我们赶紧把帽子戴好,地板拖一拖,监管的效果到底好不好真是不好说。“现在厨房知道有无形的眼睛随时在监督,厨房真是干净多了,厨房工作人员着装也整洁了,好多企业为此买了新的制服。”徐忠民说,一旦发现厨房有违规信息,截屏后及时发送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手机APP上,督促他们整改。监控资料能保存30天,一旦饭店和消费者发生纠纷,或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些资料都是有效证据。监控设备还有红外线装置,就连老鼠晚上出没也逃不过这“火眼金睛”,好几次监控发现“鼠情”后告诉饭店负责人,饭店及时采取了灭鼠措施。
监控中心还有10多个监管模块,设定警戒线及时报警,厨房有过期食品、证照失效、健康证到期等都能报警提示,就连厨房冰箱温度过高、冷菜间温度高于23摄氏度等等都会报警来保障食品安全。曾经有家饭店把监控探头转向朝天花板,监控中心马上报警。
据悉,市人大已着手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作修订,已被列为2016年度本市地方性法规正式立法项目,办法聚焦当前社会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预计今年将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虹口市场监督局副局长刘俊说,目前对饭店厨房安装监控设备的“明厨亮灶”还是出于自愿原则,没有强制性。“希望我们做的这个系统能够推动‘明厨亮灶’成为食品经营许可条件,包括视频监控资料里的违法行为可以作为执法证据,这些都能被列入上海的食品安全法。全社会共同打响‘舌尖安全’的保卫战。”
相关链接
美英法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速览
美国 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涵盖了所有食品,为食品安全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及监管程序。美国的食品监管机构会聘请专家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根据新法案,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并有权检查食品加工厂以及对进口食品制订更为严格的标准。
英国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严格执行食品追溯和召回制度。通过建立识别系统、代码系统,详细记载生产链中被监控对象移动的轨迹,监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地方主管部门可立即调查并确定可能受事故影响的范围、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程度,通知公众并紧急收回已流通的食品。
法国 食品共有4种官方认可的质量标签:红色标签、特殊工艺证书、生态农业产品标签和产地冠名标签。在食品标签上,除了产地、成分、口味、制作工艺、生产日期、有效期、荣获奖项、价格等基本内容,还能提供很多其他信息。在法国农场,每头牛都有编号,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能迅速追溯源头并加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