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批70多年前的普通德国护照,灰色封面,封面及内页主要信息均是德文,护照持有人的照片、姓名、签注地等信息,与普通护照并无二致。但翻开护照首页,一个鲜艳的大红色字母“J”跃然眼前。
“‘J’就是‘Jew’(犹太人)的缩写,希特勒推行反犹政策,就是这个小小的字母,让当时众多犹太人被残害。”上海宣传画艺术中心负责人杨培明说。
11月24日,上海宣传画艺术中心负责人杨培明披露一批当年流亡上海的犹太人护照和相关文件,其中护照24本,其他资料数十件。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犹太人如何艰辛抵达中国、又在何时离开上海。“这是一批极其重要的史料,对研究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非常重要!”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
大多经海路逃亡至上海
留存护照显示了它们的主人一路逃亡至中国的印记:上面有一枚枚途经国家或城市的印戳。
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开始排斥、屠杀犹太人,大量犹太人被迫逃亡,有2万-3万人流亡到中国上海。当时,犹太人逃亡上海有两条路线:一是走海上,从意大利或巴尔干半岛的港口乘船离开欧洲,经地中海、红海、南亚、东南亚,到达香港,最后抵达上海;另一条是陆上,经波兰、苏联,横越西伯利亚,到达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再辗转到上海。
杨培明收藏的24本护照中,其主人大多经海路来到上海。比如,犹太人Eassel,1904年出生,1938年12月8日在德国柏林办理护照,1939年1月15日到达斯里兰卡的科伦坡,1939年1月25日到达香港,1939年2月9日前往上海。另一位犹太人Hodchmin,1938年12月19日在科隆拿到签证;1939年2月2日离开欧洲,1939年2月22日到达科伦坡,1939年3月3日到达香港。
1950年代尚有难民滞留
杨培明的收藏中,还有数十件最后一批犹太难民在联合国难民救济署上海办事机构报销单据等文件,其中包括医药费、购物费、电费、交通费等各类费用。
一张船票报销单据显示,1953年9月7日,由中国香港到澳大利亚的船票价格为87000元(注:其时的10000元大约相当于现在1元人民币,这87000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另一张是Eligibles一家的火车票等报销单据,时间为1953年9月9日,从上海到深圳,一家人总的费用为2787700元(注:约相当于现在的278元)。
从报销单据的时间看,集中显示为1953年至1955年。杨培明解释说,在中国避难的犹太难民大多于1946年至1947年集中离开,到1950年代初只剩极少数人可能经济条件比较差的还在滞留,所以联合国难民救济署给这些难民归国或前往其他地方提供帮助。
“这些资料还显示了他们离开中国的交通方式和路线。”杨培明说,他们主要是由火车从上海至深圳,再由深圳转到香港,从中国香港乘船前往澳大利亚或欧美。
利于研究上海犹太难民
出于某些原因,一些犹太人离开上海后护照则留在了中国。“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保管这些犹太人护照的相关部门搬家,这批护照被清理出来,流散到古玩旧货市场。”一直热衷于绘画及艺术品收藏的杨培明介绍称,从1996年开始,其由城隍庙古玩市场等地方陆续收藏了近百件相关资料。
“这是一批极其重要的史料,对研究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非常重要!”听闻上海宣传画艺术中心杨培明馆长收藏有这批珍贵资料,尚在外地出差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激动地表示,回上海后就要联系杨培明馆长。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由摩西会堂旧址和两个展示厅组成。今年9月3日,一座镌刻有13732个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姓名的纪念铜墙,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揭幕。“这个名单肯定是不完全的。”陈俭说。现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欧美游客前来参观或缅怀。
“我们正在集合各方面力量研究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历史,这段历史也恰恰说明了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包容、侠义精神。”陈俭说,为了研究、还原这段历史,他们正在向全球征集关于这段历史的各方面史料;目前,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也正在积极申请上海市文化档案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