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路620号,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外墙斑驳的24层居民楼,推门而入却别有洞天。
整个楼道是彩色的。电梯间的天花板上挂着彩带,每家每户的信箱上贴着颇具“设计感”的画片;书架、报栏分置墙边,墙角的黑板报上写满了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安排:参观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参观曲阳污水处理厂……
“更精彩的还在上面。”70岁的居民党小组长、退休教师胡秀花把记者带到24楼。往上走,阅览室、视听室、乒乓房一应俱全,墙上挂满书画作品,新鲜的花草植物从未断档。这处全楼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被大家称作“温馨小屋”。
大楼所在的虹口区曲阳街道赤三小区,不少邻楼居民参观过这里,都会问胡秀花:“你们这儿的物业费是不是交得多?”胡秀花很得意:“一分不多,全是自己动手搞的!”
7年多来,最早发起 “温馨小屋”的胡秀花,吸引了大批志同道合的伙伴。从一个人的主意,到几个骨干的打理,再到如今几十户人家的倾力合作,“温馨小屋”点燃了整栋楼的热情。
瞄准居民的“基本特质”
刚搬入曲阳路620号时,胡秀花与不少邻居一样,感到“大楼是灰色的,生活空落落的”。
从旧式里弄到水泥大楼,独门独户的居住格局使邻里间变得陌生。很长时间里,整栋楼没有任何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偶有一些电梯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面孔,也只知对方是“301”、“402”,点头而已。
“陌生人社会”的格局,持续了近10年。2006年9月,楼里的汪阿婆夫妇遭遇不幸,痛失唯一的爱女,老两口悲痛欲绝。担任党小组长的胡秀花上门探望,不少居民也“不请自来”上门安慰二老,其中不乏胡秀花不曾见过的生面孔;几位楼组长则自发排了班,轮番到老人家里照顾。
“每个居民其实都有力量,如果能发挥出来,这幢楼就会变得不一样。”素来热心的胡秀花发现,找回“熟人社区”并非没有机会。她找来几位楼组长,一起在楼下贴出一张“好人榜”,上面逐一写下居民关爱邻里的点滴善行。那些天,“好人榜”前常常有人驻足观看。
恰好此时,楼下的门卫岗转移到了小区门口,空出的7平方米门房间,被胡秀花一眼看中。她说服几位楼组长,一起粉刷墙壁、搬来书架,并运来各种图书杂志和一台电视机。一切装饰停当,胡秀花向整楼居民做广告:欢迎大家来这个“温馨小屋”,“让我们做社区主人、做邻里亲人”。
这是大楼第一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胡秀花说,自己瞄准了大楼居民的“基本特质”——老龄化程度高,外界交往少;生活琐事随时可能需要帮助,晚年生活亟待丰富。而只要这个公共空间让人们熟络起来,更多事情便会水到渠成。
更大的公共空间
对居民而言,7平方米的温馨小屋很快就显得太小了。胡秀花请来大楼里的退休医生,每月在小屋为居民量血压;每年除夕,她将老人请来同吃年夜饭。日常开展的各种“沙龙”,亦使小屋门庭若市。
不少“宅”在家中多年的老人甚至在这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81岁的独居老人石阿婆偶尔来一次“温馨小屋”,发现邻居顾阿婆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位老人越走越近,彼此以姐妹相称。
到2010年,胡秀花身边聚集起一批铁杆 “粉丝”,其中包括10余位党员骨干和志愿者。他们开始“建章立制”,“温馨小屋”有了一个“办事组”,并下设宣传、文体、敬老服务等数个小组。胡秀花把目光投向楼顶空置的3层“技术层”,希望“扩建”。
大楼共有24层民宅,很少有居民知道,24层以上还有3层微型非居住用楼,长年被物业公司占用。胡秀花带着“办事组”成员找到物业公司,希望对方能够让出这片理论上属于全体业主的空间。“居民们需要这个地方”,她说。
在街道协调下,物业公司终于被胡秀花和同伴们说服。他们把堆满杂物、脏乱不堪的两条走廊、一个40平方米大房间和几个小房间留给居民们。几个月后,这里的面貌截然不同——25层成了“竹廊”,墙上挂着与竹有关的书画作品,走道两旁摆上供人读书看报的桌椅;26层的卫生间被打扫一新,窗口放着跑步机;27层则兼具乒乓房、视听室,成了“多功能厅”。
作为“温馨小屋”的升级版,这里几乎全由居民一手打造——书画出自居民之手,跑步机来自居民捐赠,清理布置则由胡秀花和同伴们完成。这里同时被居民称作“康乐家园”,在胡秀花看来,居民们不仅有了更大的物理空间,自治亦开始如鱼得水。胡秀花说,她也感谢街道的支持和物业的配合,“如果没有他们撑一把,这些事做不下来。”
“帮他们激活资源”
早在2007年,街道就开始关注胡秀花和她的小团队。当年,曲阳街道负责人来到温馨小屋。在与老人们共度一个下午后,街道领导颇受触动。
“街道领导告诉我们,大家有什么需求,街道会大力支持。”胡秀花回忆。居民们试探性地问街道领导“能不能借一台淘汰下来的电脑给我们?”第二天,街道工作人员就把一台电脑送上门。
作为曲阳街道“小团队建家园”项目的主力,5年多来,胡秀花的团队数次得到街道类似支持。但更重要的支援,来自物质以外的层面。街道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定期参加温馨小屋的活动,同时也及时了解居民需求,这令小屋主人们感到很“来劲”。
而在街道牵线搭桥与胡秀花个人魅力的双重作用下,一批曲阳街道社区单位成了温馨小屋的 “共建单位”。如今,曲阳医院医生每月定期上门为老年居民检查身体,温馨小屋为每个老年人自制了一份健康记录卡,5年来4000多人次的血压测量数据都记录在册。一些社区企业,则经常为温馨小屋提供“物资援助”。
“胡老师的个人能力极其出众,她能够把人和资源吸引起来。而街道发现了这样的热心人,应当给他们以支撑,帮他们树立起在社区的威信。”在曲阳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强看来,“温馨小屋”的成功对街道亦是启示,“不是简单地给钱,而是帮助他们激活资源,这样一个人的热情才可能持续扩展。”
一个人的热情,如今已然覆盖整幢楼。当年筹建温馨小屋的9人志愿者团队,如今扩大至50余人,他们自发排班,义务维护温馨小屋的日常运转;志愿者们还陆续与楼里独居老人结对,每位老人都有一本“守望相助联系卡”。在这栋拥有百余户人家的大楼,参加过温馨小屋活动的居民,几乎达到100%。
记者手记:让热情可持续
作为一个典型的社区“热心人”,胡秀花既有出众的能力,也有自己的幸运。一位年届七旬的退休老太太,能调动起周边乃至整幢楼居民的参与热情,并且借助众多外部力量将一处公共空间打造得有声有色,其社交能力已无需赘言;而能获得众多方面尤其是政府、社区单位的有形与无形支撑,亦是其成功的秘诀。
在一个社区里,多多少少会有热心肠的人。但个体的热情如何可持续地影响到更多人,乃至形成一种整体的热情,则是真正检验社区建设成效的环节。换言之,热情需要被有效地固化,才不会过早消散以至昙花一现,而这种固化本身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个体的努力,亦需要环境的支撑。
曲阳街道对“温馨小屋”的扶持,乃至其开展的“小团队建家园”项目,即体现了这种努力。建社区家园归根到底靠居民自己,政府需要为居民个体搭一个台,做一些培育,让他们有充分施展能力的可能。这种培育更多来自制度和精神以及“软性”的资源上面,比如帮助热心人建一个关系网等等;若只是简单“撒钱”,怕也换不来温馨小屋这样的成功。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