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大多数人都处在独门独户的生活环境中,“陌生人社区”已成居住社区的主流样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尝试找回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连接,将“陌生人社区”重构为“熟人社区”,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倾向。这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需求。而前提,则是要调动社区中的主体——居民的力量,以居民自治推动社区建设。
用居民自治的方式建构熟人社区,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乃至民主政治建设的微观缩影。今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建构熟人社区系列报道,聚焦社区自治的主体:业委会、居委会以及普通居民,通过案例剖析各个主体在推动自治中如何发挥作用,展示一个个“熟人社区”渐次建构的过程和启示。
如果一家小区的物业公司运营不力,甚至完全停摆,由其负责的居住社区,是否会陷入混乱?
在虹口区欧阳街道,一大一小两个小区——拥有32户居民的甜爱公寓,和260户居民的欧阳路452弄——几乎同时遭遇这个问题。由于物业费连年亏损,前者的物业公司服务质量每况愈下,以至一度撤离;而后者,因为老小区的“物业费黑洞”,甚至没有物业公司敢于染指。“失管”,是两个小区一度面临的共同困境。
仅靠居委会力不从心,政府长期补贴也不可持续。挖潜居民自治,成为唯一出路。而其中,业委会扮演着很特殊的角色。
从1.33元到1.1元
2011年前后,甜爱公寓酝酿过一次物业费调整,计划从每月每平方米1.33元增加到2.33元。然而,区区1块钱,却同时成为物业公司与居民的“难以承受之轻”。
对物业公司而言,原先的物业费已经入不敷出。这个微型小区建筑面积仅3800平方米,一个月所收的物业费不过4000余元。而小区保洁员、门卫等4个工作人员,每月“人头费”也不止4000元。对居民而言,物业费入不敷出造成物业服务每况愈下,这令他们不愿多付一块钱。
相持不下间,物业公司选择退出。小区居民开始面对垃圾无人清扫、停车无序、“闲人”随意进出的尴尬。而在相隔不远的欧阳路452弄,同样的问题早已使这个售后公房小区成了外来车辆随意进出的“公共停车场”。
“街道愿意投钱整治,也要求小区加强自治管理。如果请物业公司,平摊下来每户每月要收39.8元。”小区所属建设居委党支书于旭浩坦言,对于收齐每月2.5元卫生费都不容易的小区,39.8元几乎是天文数字。
烫手山芋最终被抛给业委会。欧阳路452弄成立两年的业委会走上前台,年逾七旬的业委会主任秦根娣出面说服有车的家庭开始缴纳停车费。她向居民承诺,停车费收益将用于小区日常维护,首要的便是抑制外来车辆占用小区道路。这得到大部分居民的支持,每月每车100元的停车费,成为小区恢复运转的资金来源。
在甜爱公寓,业委会主任王雄伟与同仁们算了一笔账后,用另一种方式请回物业公司——由其挂靠维修基金,但日常保洁人员另行聘用;一直“出工不出力”的门口保安,则以一套电子门禁系统代替。几经测算实验,微型小区管理重回正规,物业公司亦不再亏损,居民每月需要缴纳的物业费甚至降到了比原先更低的每平方米1.1元。
做实事与算明账
对尝试过多种方案的王雄伟而言,如今的甜爱公寓无疑找到了最佳方案。他们一度想过抛弃物业公司进行“纯自治”,但非专职的业委会不可能完全取代一个公司的全部职能;与相邻小区共享物业,则遭到居民的反对;从外区招聘物业公司,则因为“盘子太小”,根本无人接手。
当业委会一方面代表业主执起小区管理主导权,一方面与物业公司保持合作关系,小区自治的经济账和“理念账”才算理清。根据商议结果,业委会原先全数收取的小区停车费,改为75%投入维修基金,25%贴补物业公司。后一笔费用连同物业费,用于保洁人员开支;若出现缺口,则由75%的部分酌情填补。事实上,这笔收入足以支撑成本。
而对业委会而言,“执掌”小区运行主导权,更意味着切切实实对业主负责,并随时接受监督与质疑。
王雄伟常常受到居民提醒:“你们别老开会,多办点实事!”业主要求每一笔开支都有交代,业委会负责添置路灯等用品,还要“货比三家”,这让业委会成员丝毫不敢怠慢。
“原先小区开销都是一笔糊涂账;但现在不行,进出每一分钱都必须对业主交代清楚。”在王雄伟看来,仅凭业委会成员的一腔热情,远不足以换来业主信任,必须学习“更为现代”的小区治理方式。
业委会正式“接管”后,欧阳路452弄的报栏里,也第一次贴出了长长的账目明细表。由于选聘安保、保洁人员,维护日常环境等任务全部交由业委会承担,业委会相当于一个物业公司,处理财务尤其如履薄冰。业委会委员熊建东告诉记者,业委会专门建立了一套财务制度,并派专人负责管账:“哪怕3块钱,也要有业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管账人都签字后才能入账。”
激活业主的力量
算清了“账”后,业委会开始赢得业主们的信任。但业委会成员考虑更多的,是能否激活全体业主的积极性,这是“自治”的关键。
在甜爱公寓,门房间墙上的多块白色吊牌颇为显眼。每块吊牌上印有一个门牌号,墙上写着:“请司机朋友离开小区时将挂牌放回原处,谢谢!”王雄伟告诉记者,这是业委会的“得意之作”——小区机动车数量年年攀升,狭窄的小区道路常常“梗阻”。为此,业委会成员设计出这套吊牌,只要车进小区,车主就将自家的牌子放在汽车挡风玻璃上,一旦阻碍了别车的道,对方可以轻松找到车主挪车。小小的创意赢得了全体车主的一致拥护。
而在欧阳路452弄,业委会成员的投入也渐渐点燃居民的热心。在艰难说服有车的业主缴纳停车费后,业委会成员带领20余名居民组成了志愿者团队。每天8时至22时,志愿者们2小时轮一班站在小区门口,将原先视小区为免费停车场的社会车辆请在门外。
志愿者们的身影还随时出现在小区内。即便请来专门保洁人员定期保洁,志愿者们依然在小区内四处巡逻,随手拾取地上垃圾,并向居民宣传安全知识。这支队伍开始日趋庞大。
激活了居民力量的业委会,开始真正成为小区事务的核心。在甜爱公寓,“小事业委会协商通过,大事召开小区‘全体大会’,重要议题每家每户听意见”,已成为不变惯例。而在欧阳路452弄,5个人组成的业委会带着一支近50人的志愿者团队,有效管起整个小区的大事小事。自治的成果让很多人满意,他们仅有的担心是:当这批以老年人为主的核心力量逐渐退居幕后时,社区自治的接力棒有没有人来接?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