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今起闭园改造,一些晨练者透过封闭的大门缝隙向内张望。
鲁迅纪念馆外大草坪区域继续开放,晨练市民挤在一起锻炼。
昨晚7点,位于虹口区的鲁迅公园内,萨克斯演奏的那首著名乐曲《回家》再度响起,散落在各处的长椅上依然坐满了居民和游客。人们恋恋不舍地起身,三三两两离开。公园门口的保安,不时被人们围住,“明天是不是不开门了”、“明年才能再见咯”……这是记者昨晚在鲁迅公园闭园前看到的一景。鲁迅公园迄今已118岁“高龄”,今天起将闭园改造,明年8月底将重新对外开放。 62岁的高先生也在这最后一批人群中,他告诉记者,每天在公园内散步活动,已是几十年的习惯了,真的非常舍不得。对于一年后的鲁迅公园的新景象,他非常期待,希望成为一处宜人的新天地。
由于公园在南部留出近两万平方米的两块绿地对居民开放,今天一早,不少居民赶来伸腿弯腰打太极拳,一些老年活动团队也早在好几天前就 “察看”了场地,驾轻就熟地重新开始活动。
晨练市民一早“抢地盘”
今天早上6点半,就有不少晨练的民众来到位于四川北路上的鲁迅公园大门口。大家不约而同地隔着栏杆朝里看,和这座相伴多年的公园道个“小别”。园方也在门口张贴改造的告示,并用图标注出改造期间仍然继续开放的两块区域。由于空间有限,不少人赶了个大早,为的就是“抢地盘”。交谈中,大家相互交流着晨练的信息,“听说有的人转去和平公园了,但那边树没有这边多呀……”
鲁迅公园夏令时的开放时间是5点到19点。昨晚,最后一批离开的高先生说,最近天气稍微凉爽点,自己下午更喜欢“泡”在公园里,活动筋骨,看看风景,一阵风吹来,听听梧桐树的沙沙声。昨天下午,他感觉人群要比平时多一些。“很多人带着相机或拿出手机在拍照,估计和我一样,都是公园的老客人。一年改造之后,这里的景象应该会有变化。很多地方是从小到大一直看到的,大家都想留下些回忆。 ”
昨天下午4点半,85岁的韦老沿着公园走了好几圈。他说,自己就住在公园附近,每天都要过来打一趟太极拳。在公园的闭园期间,他最苦恼的是要四处打游击了。 “虽然也可以赶到曲阳公园、四川北路公园或和平公园,但毕竟不一样。这里树木成荫,每天有吹拉弹唱,一草一木都太熟悉,还有多年的老朋友常常在此聚会聊天,真的很留恋。 ”
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闭园改造日期临近,近来确实有不少市民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赶来。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鲁迅公园对于无数上海市民来说,是一处有着太多温馨和难忘回忆的地方,如看荷花、爬假山、开电动船等。
快到17点的时候,在公园靠近鲁迅纪念馆的一角,几位工人在紧张忙碌着,安装隔离护栏的最后一扇门。一旁的李阿姨说,昨天原本家里比较忙,但还是要赶来怀旧一番。希望重新开放后,公园变得更美丽更便民,能够多一些演出活动,让市民在休闲之余获得更丰富的文化娱乐。但是不要“面目全非”,尤其是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参天树木,希望养护好、保留好。
园方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改造只是基础设施的更新,不是重建,将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不改变园内原有结构、线条,园内大树和植被也不会大规模移动。在绿化方面,以保留、保护为原则,在梅园、钟座处还将增加梅花、樱花品种及其数量,强化公园特色树种。通过花境、色叶树营造公园“花开不断、春景秋色”的效果。据了解,园内有古树名木5棵,最“高龄”的是一棵近百岁的榉树,还有很多有一定年岁的大树。园方已给这些大树做了绑扎保护,相当于给树木穿上了“防护服”。
两万平方米绿地继续开放
本次鲁迅公园改造方案通过几轮资深园林专家的评审,最终形成方案设计。这次改造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公园布局,调整和改造绿化和道路地坪,改造和修复部分水体驳岸,清淤和改造电气、供排水、标识标牌,以及应急避灾设施的设置等。至于进行闭园改造的决定,是经多次慎重论证,并参考了外区类似公园改造经验,考虑到游客的安全及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等因素,最终才决定闭园施工,工期从16个月缩至一年。
鲁迅公园副园长邵倩介绍,为了满足周边居民的活动和游园要求,公园特别留出南部近两万平方米左右的两块绿地继续开放。鲁迅纪念馆则继续接待游人。其中,靠近虹口足球场的一块1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将24小时对外,原本停放的车辆也将禁止入内,以便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活动空间。
作为本市游客量最大的公园,鲁迅公园日均游客保持在3万人次以上,年游客量近千万人次。该公园始建于1896年,是中国最早的体育公园和城市公园之一。公园建造年代久远,且1959年以来从未大规模改造过,公园现有布局及园内基础设施已显陈旧落后。在市区二级政府的关心下,拨专款启动了这次鲁迅公园改造。
邵倩表示,通过这次改造,百年的鲁迅公园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园容园貌得到提升,文化历史风貌得到保护与传承,将以更好的环境为游客提供服务。
南门广场将建市民舞台
记者从园方了解到,此次改造的最大亮点是公园正门入口,将建一座体现公园文化历史、以自然风光为内容的“景墙”,公园重大历史事件罗列于景墙两侧。景墙前建造一座舞台,届时崭新亮相的鲁迅公园将新增一座标志性的大舞台,成为群众演出活动一个固定的开放空间。
南门广场是公园正门入口的一个重要区域,有大片绿荫浓密的法国梧桐树。邵倩介绍,将利用这一优势,新建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直接自南门通往舞台,游人还可以漫步在“景墙”,既能放松身心,也能获得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本次改造还将更换南门广场区域原有的高低不平的地坪,选用仿古材质的平整石材,既有修旧如旧之美感,也为游客活动提供方便。
据介绍,此次改造将对园内3.6万平方米的水体进行清淤。加固维修现有驳岸,并在驳岸处堆叠景石,以增加湖岸线景观效果。对现有的7座桥梁进行外立面粉刷翻新装饰改造,并对部分桥梁增设或更换铁艺护栏以及英式景观灯柱。在园林小品方面,还将新建廊架3个;对全园范围内的围墙进行改造,统一为一种形式;新增座椅,并对原有破损座椅进行维修;统一园内的栏杆;更新垃圾桶和指示牌,含交通指示类、科普介绍类、禁止类等。还将对污水管、雨水口、雨水管线等采用人工清理和机械疏通相结合的方式彻底进行清理。
古老沙滤水饮水器将“复出”
本次改造的另一大亮点是上海最早的沙滤水饮水器将给予修复,在80余年后重新向市民供水。当人们还津津乐道于世博会上打开龙头就能喝的直饮水时,其实在鲁迅公园内,早已经有了一座沙滤水饮水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英式风格的沙滤水饮水器建于1929年,当年也是最摩登时髦的标志性景观,由于年代久远,早已严重损坏,出水龙头不见踪影,只剩下残破不堪的饮水器底座。据悉,鲁迅公园作为早期的一座体育性公园,当年有高尔夫球场、网球场等,建造这座沙滤水饮水器意在方便公园运动的游客和市民。
在前期公园改造方案征集市民意见时,不少市民提出让沙滤水饮水器“重出江湖”。此次公园改造也将改造沙滤水饮水器列入计划,园方将调换已经锈蚀损坏的水龙头,并建造新的管道,保证水量和水质。对于修复的“老古董”是否供人们饮用,副园长邵倩告诉记者,到时候会向游客开放,同时公园将进一步研究该装置如何使用,开启时间以及怎样给予管理等细则。
在这次的闭园改造中,园内的古桥、经典的立鹤亭、四角亭、天柱山顶景观亭等一批古建筑也将得到维修,开放后将更好地供居民游客休闲观赏。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