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先生曾在海门路171弄住过1年。他指着矮墙说:“经常从这里跳进跳出。”蒋迪雯 摄
“吾老早蹲了此地额!”(“我以前住在这儿的!”)
昨天上午,92岁的犹太人加里·马茨多夫(GaryMatzdorff,中文名马自达)回到了70年前在上海的家——虹口区长阳路343号。1939年4月至1948年4月,他曾作为犹太难民在提篮桥地区居住九年,度过了一段青春岁月。
阔别半个多世纪,老人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记忆,甚至还说得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上海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地方,它是我住了十年的‘窝里厢’(家)。”
这些年来,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帮助下,马自达已先后五次回到上海。此番第六次来沪,除了重温故里,马自达还带来了一个久藏于心的愿望:找找当年的初恋爱人。
数十年心系上海初恋爱人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的摩西会堂,马自达仔细翻阅着当年的老照片。1947年,他与奥地利妻子正是在这里举行婚礼。
在那之前,马自达曾与一位中国姑娘有过一场热恋。尽管未能如愿走到一起,老人却不讳言那段回忆。他甚至对陪同而来的夫人开起玩笑:“我谈过一个中国女朋友,如果不是当初她离开我,说不定我俩现在就不在一起了。”
马自达回忆,1941年前后,他每周去永安百货楼上的大东舞厅跳舞。这天,一位中国姑娘吸引了他的目光。想结识却又怕遭拒的他请服务生转交了一张英文字条,上面写着“能和你聊聊,并吃个晚饭吗”。出乎意料的是,对方以一句地道的英式俚语回答:“Okey Doke(即OK)!”很快,两人坠入爱河。
这位中国姑娘留给马自达的名字叫做CleoWang。马自达记得,她与另一位姑娘合伙开着一家女装小店,方位在今石门二路近奉贤路口东侧。可惜半年以后,王小姐跟着一名美国大兵去了美国,这让马自达颇为受伤。几年前接受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口述史采访时,马自达讲述过这段故事,所取的标题是“挥挥手,心酸的往事”。
不过,再度来沪的他还是希望能找到这位曾与自己结缘的中国女性。“MissWang(王小姐),侬勒啥地方?”他自言自语道,“如果还能重逢,阿拉加起来接近200岁了。”
返沪“省亲”认“干儿子”
1948年,马自达远赴美国,但与上海近10年的缘分已令其视此为第二故乡。此后,马自达数次返沪 “省亲”,并于1982年结识了日后的“干儿子”陈振宏。
昨天,已在美国安家的陈振宏特地陪伴老人一同回沪。31年前,他在长阳路舟山路口偶遇在此兜风的马自达父子。“他问我们是不是迷路了,需不需要帮助?我用上海话告诉他们,这儿就是我家。”马自达回忆,小伙子非常吃惊,双方一见如故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后来,这名小伙子便成了马自达的“干儿子”。
1984年,马自达把陈振宏接到美国,资助他在加州大学深造。不少朋友对此颇感诧异,但老人说这是 “知恩图报”,“希望用这种方式感谢上海这座城市当年对许多犹太人的救命之恩。”
陈振宏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如今已是成功的电脑工程师。为了感谢马自达一家的情谊,他在为自己儿子取名时,特意加入了马自达的名字Gary。
缘分就像一个完满的圆
近几年,上海犹太纪念馆馆长陈俭接待了无数回沪寻访的犹太难民。在他看来,马自达显得尤为特殊。
“他的经历本身是一个完美的故事,这在其他人身上不多见。”陈俭说,从当初受到上海的接纳与呵护,到日后以帮助中国学生的方式表达感恩,马自达与上海的缘分就像一个完满的圆。
“马自达在上海生活的年龄段为青年时期,这令他对当年生活拥有相对清晰和完整的记忆。此前,来沪寻访的犹太难民多为出生在上海或童年时期在上海居住,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不免笼统;而当初生活在这里的成年人,如今大部分已不在人世。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而言,马自达的在沪经历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