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背景布前,灯光亮起来,99岁的王恩心老人头戴一顶红色帽子,显得特别精神。“老伯伯,坐坐正,笑一笑。”摄影师耐心地教老人拗造型:“笑得真好!”“咔嚓咔擦”快门连声响起。昨天上午,虹口区第二社会福利院活动室里,来自虹口现代影像艺术协会的摄影师志愿者们正为老人义务拍照:“这是一个摄影慰老的公益服务项目,一年内将为500名敬老院老人记录下最开心、最美丽的一刻。”
说起这一项目,协会副理事长戎凯丰难掩心头遗憾:当年老岳父去世,一时竟找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来布置灵堂。匆忙间,他只得翻出其他照片,从中抠出岳父的头像临时制作了一张。“许多老人年轻时根本没条件拍照,年纪大了又少有机会拍。我是搞摄影的,居然也没给家里老人留下像样的照片,更不用说其他人家了。”于是,协会的摄影师们想到了用自己手中的相机为老人们留下幸福瞬间。而这一想法也很快得到了区民政局的支持,被列入“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
“每次去敬老院给老人拍照,他们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志愿者吴树模记忆犹新,他们第一次去大铭敬老院拍照,老人们都乐开了花。一些平时身体不好、经常卧床的老人也从床上起来,梳洗、穿戴得整整齐齐来拍照。“照相馆拍照收费高不说,拍出来的照片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童梦娟老人边拉着志愿者的手边絮叨着:“好几十年没拍照了,人老了不上照,能拍得好吗?”志愿者一会儿帮她整理衣服、拉拉手,一会儿帮她摆正姿势、梳梳头:“自然就是美。”在志愿者的“打造”下,老人“绽放”出了最美丽的一面。
摄影师都知道,拍老人比拍小孩还难,耗时又耗力。“小孩不听‘摆布’,还可以抓拍;老人却很难。”戎凯丰说,老人皱纹多了、眼角斜了、表情木讷了,有的甚至连坐姿也不稳。“这就需要摄影师启发他们,要和他们沟通交流,因此拍一张照片往往需要十几分钟。”志愿者们不仅给老人拍标准照,还拍生活照和人像照,因此每次忙活一上午,也就只能拍20多位。截至目前,他们已为区内4个敬老院的250位老人义务拍照。
昨天,拿到洗印出来的照片,王恩心老人爱不释手。水晶框装帧的照片中,老人坐在窗前,穿着白衬衫和绒线背心,手里拿着眼镜,目光有神而慈祥。王恩心老人自豪地展示着照片:“把我拍得挺年轻的!我要把照片放在床头柜上,好一直看得到。”84岁的施钜康和78岁的杨月芳拍的是夫妻合影,照片中两人凝神对视、含情脉脉:“结婚时没拍过婚纱照,现在算是补上了。”
敬老院里有位老人叫陆桂珍,今年84岁,退休前在当时的中国纺织机械厂工作,曾是两届上海市劳动模范。拿着和其他老伙伴的合影,陆桂珍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你看,照片上有13人,中间坐着的、腰板挺直的这位老伯非常神气,很有大将风度,看了照片没有人会相信他是98岁高龄的人;再看第二排的这位老人,打了一根红领巾,还要‘冒充’少年队员。其实,我们中间最小的也已经78岁了,都看不出来吧!”
“定格老人的笑容,是我们最幸福的事。”志愿者们说,今年上半年,他们还计划举办一场摄影展,将这些老人的生活照和人像照在各街道巡回展出,让更多人感受他们的幸福晚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