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镇老街动迁基地,一些家庭因为亲人间“分不好蛋糕”滞留原址。调解员梁惠英1年里断清98件家务事,把众多居民和和美美送入新居——
“帮别人找回幸福,我幸福”
每年清明,梁惠英都去龙华烈士陵园,在邹韬奋先生墓前献一束鲜花。
读中学时,因为一句话,梁惠英把邹先生记在了心底:“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因为这句话,梁惠英为别人忙碌了大半辈子。街道妇联主席她当了十多年,专职人民调解员她做了六七年,帮许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回归和睦。
因为这句话,2011年,年过六旬的她在退休后的第7个年头,带着“梁惠英人民调解工作室”进驻虹镇老街,按着公平、公道的原则,清清爽爽断清了近百桩因动拆迁引发的家务事。
“自家蛋糕”分不均“金牌调解”进基地
梁惠英“金牌调解员”的牌子响当当。闹离婚的夫妻走进调解室,她只消“搭脉”5分钟,就能判断出他们是否还有真感情;调解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她更是拿手。但在正搞旧区改造的虹镇老街,“屋里厢官司”不同以往——巨大的现实利益当前,血脉相连的亲人们常常寸步不让。
2011年1月18日,大雪。斜背挎包、撑一把格子伞的梁惠英踏进虹镇老街。站在街口,往前再走两三分钟,就是旧改指挥部专门为她准备的办公室,可她一转身,拐进了老街曲曲折折的弄堂。
脚下的雪踩着咯吱响,感慨在她心头弥漫:屋外是大白天,屋里却一定要点盏灯方能拣菜烧饭;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家三代六七口人一挤就是几十年;狭长的弄堂,窄得撑不开一把雨伞……一路走来,梁惠英看到了居民们眼神里对旧改的期盼,也听到了对旧改中各种家庭纠纷的无奈。
一连几天走街串巷,梁惠英心里有了底:对旧改新政,这里的人们普遍信服,而且每家每户对“补偿蛋糕”的大小一般也没有太大异议;眼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家庭为“怎么切蛋糕”争执不下,有的因此变成了“钉子户”。
仔细分析案例,梁惠英发现引发家庭纠纷的“导火索”主要有两个,一是分家析产矛盾,二是房屋拆迁补偿款分割矛盾。向工作人员讨教旧改政策,在《继承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寻找依据,并汲取老街居民的智慧,梁惠英梳理出调解纠纷的主要思路:对分家析产矛盾,要坚守“在政策范围内调解”的原则,支持每一位家庭成员合法的利益诉求,耐心说服他们放弃非理性要求;而房屋拆迁补偿款的分割矛盾,有相当部分是因居民误读政策引起,关键是要用百姓听得懂的话讲透政策,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维护他们的权益。
前期细致的功课,为调解工作室的顺利运行打好了基础。
认认真真听哭诉 反复上门两头劝
在虹镇老街这一年,梁惠英先后参与调解纠纷137件,目前已成功98件,其中达成口头协议并履行的有11起,成功率达到71.5%。旁人看着无解的难题,她总能找到突破口。有人夸她“牛”,她摇头:“我年轻时插过队,也挤住过小房子,知道老街居民生活得不容易。我是把这里的难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做,尽自己的力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来访的居民有的愁眉苦脸,有的情绪激动,一次调解常常要花四五个小时。可梁惠英从未皱过一次眉头:“认真倾听,是调解成功的前提。”
外来媳妇吴金萍(化名)是梁惠英来到虹镇老街后接待的第一位居民。16年前,吴金萍丈夫过世,她带着女儿与公公婆婆住在虹镇老街。婆婆过世后,她又照料着瘫痪在床的公公。这次旧改中,早已搬出老街的兄弟姐妹都上门来主张房子,还接走了老人,唯独不考虑安置长期居住在此的她。无处可去的吴金萍只能守着老房子,做“钉子户”。
这一桩调解前后持续了近一年。在这300多天里,每当吴金萍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总愿意来找梁惠英倾诉。
看着吴金萍流泪,梁惠英心里难受。在和吴金萍婆家的多次接触中,担任委托代理人的二儿子态度强硬,“水泼不进”:“她是外来媳妇,没户口,要房子没门!”到后来,干脆连面都不露了。
小辈的思想做不通,梁惠英决定上门做老人的工作。“侬为啥帮吴金萍?”一见面,老人劈头盖脑就问。梁惠英笑了:“老伯伯,我帮的不是外人,是侬媳妇啊!”老人一愣,转而低头不语。抓住时机,梁惠英接着说:“吴金萍照顾侬这些年,她的为人,你一定比我更清楚。现在老房子要拆了,媳妇却没地方住,侬心里也一定不好受!”沉默良久,老人终于松了口:“金萍的确不容易。但我长期生病又瘫痪在床,也不宽裕。如果她能出点钱,我愿意把分在我名下的一套新房给她,并且说服儿女。”
看到这线曙光,梁惠英马不停蹄回头做吴金萍的工作:“现在你公公能顶住压力表态不容易。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他的身体你最清楚。如果你愿意拿出点积蓄,既能解决住房,也能为老人尽一份孝心。”几个回合之后,僵持近一年的双方终于达成和解方案:吴金萍付了一笔钱,老人则给了儿媳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
今年年初,拿到新房钥匙的吴金萍,又一次拉着梁惠英的手落了泪。
“枝枝蔓蔓”修剪清 化解矛盾“不烂尾”
多年做调解工作,梁惠英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单纯“就案论案”,乐于揽下“份外事”。这样做,自有她的道理:“只有把枝枝蔓蔓的矛盾都解决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那天,陈家姐妹3人走进调解室,请梁惠英主持房屋拆迁补偿款的分配。情况不复杂,可调解室里冷冰冰的气氛,让她感觉不对劲。果然一言不合,小女儿陈景(化名)就激动起来:“我们法庭上见!”
多年的经验告诉梁惠英,其中有隐情。她果断地中止了这一次的调解,单独找陈景谈话。原来,陈景经济条件一直不好,当年父亲过世时,两个姐姐坚持料理后事的所有费用3人平摊,谁也不能少出一分。情急之下,陈景只好出门借钱。“明明知道我条件很差,还逼我,一点亲情也不顾!”这些年,她一直耿耿于怀,和姐姐们断了来往。
听罢诉说,梁惠英首先肯定她:“你做得对,是个孝顺女儿。”陈景眼睛一亮。梁惠英接着劝解:“既然做得问心无愧,心里应该很踏实才对,不该有心结……”再找陈景的两个姐姐聊,她们也道出了难处:当时自家条件也非常差,不照顾妹妹也是没办法。几天后,梁惠英再次把姐妹3人召到一块儿,语重心长说了许多话,终于化解了一场本要闹进法院的纠纷,多年存在于姐妹间的疙瘩也解开了。几星期后,姐妹3人一起送来一面“人民调解为人民,排忧解难得民心”的锦旗。最近,梁惠英打电话回访陈家姆妈,结果让她放了心:“几个孩子经常来看我,有说有笑!”
如今在虹镇老街,凡是旧改中碰到解决不了的家庭纠纷,大家的想法总是出奇一致:“去找梁老师!”最忙时,找她的居民竟然排起了队,一直从3楼工作室的门前排到楼梯口。梁惠英觉得过意不去,可居民们摆摆手:“梁老师,你最辛苦。我们不着急,多等会儿没关系。”大家的信任,让她心头发热。今年年初,梁惠英右腿膝关节长了骨刺,一走动就疼,可她坚持叫出租车上班,一步一步挪上3楼办公室,没请一天假。
梁惠英的调解办公室在虹镇老街旧改基地10号地块,一年里,居民们先后送来的17面锦旗已经挂满了四面墙。打开窗,不时能听到那些乔迁新居的居民放鞭炮的喧闹——向来爱静的她,如今最喜欢听这样的声音。看着一户户曾经为房子、票子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人家在自己调解下重归于好、重拾亲情,和和美美搬去新家,梁惠英心里特别满足:“能帮别人找到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文汇报记者 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