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珉迕
过去不怎么上网的居委干部张雪芬,最近半年成了“微博控”。身为虹口区欧阳街道董家宅居民区党支书的她,每天都要用“虹口董家宅居委”的账号登录“上海滩微博”,看小区居民的建议呼声,“晒”社区事务和工作心得。
“梅超风”来临前夜,她一天忙下来,还不忘发条微博:“请居民自查居住外墙立面的墙砖、玻璃窗和室外空调是否牢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告知物业……”半年来,张雪芬发表的微博已近300条,有居务公开、政策宣传,也时常解决社区纷争。她的“粉丝”近600个。
今年2月11日,包括张雪芬在内的欧阳街道全部18个居民区党支书或居委主任,统一开通了公务微博。半年来,“小巷总理”们发表的微博数达到2000条,“粉丝”数量超过1万。但他们最看重的不是数量。
“微博让我们学会两条腿走路。”模范居委会主任盛如松说。居委干部习惯依靠双脚走街串巷,盛如松形容如“一条腿走路”——平时面对面接触多是老人小孩,中青年群体却沟通甚少。以往做社区工作常用的通知、开会、黑板报,又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与之相对应,不少中青年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的热情也不高。在北郊中学工作的区嘉说,过去她“并不清楚居委会阿姨伯伯在忙些什么,更不知道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欧阳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明云说,让居委干部试水微博,正是为了打通这些关节,“要更好倾听民意聚集民智”。
张雪芬刚开微博时正遭遇一道难题:小区一户三楼居民发现家中漏水,四楼说也水漫金山。他们追根溯源到五楼,对方却“门难进脸难看”:没敲开管道检查,你们有什么证据呢?自家好好的管道,又为何要让你敲开呢?
调处中的张雪芬,把这件事写到微博上。很快就有粉丝转发评论,表示邻居间应当将心比心,相互体谅。同样上微博的五楼居民感到了舆论压力。加上居委、物业多方协调,五楼居民终于同意敲开卫生间的水管一查究竟,果然查出了症结。
张雪芬说,微博这个新“助手”,不只是“广而告之”,更能集纳网民的意见、建议,进而在社区中实现润物无声的引导:“这比传统的说教要鲜活得多。”
如此多番互动,社区生态也在悄然改变。区嘉通过微博了解到居委工作的艰辛。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她主动开出“嘉家和谐心理工作室”微博,为社区网友提供心理服务。过去对社区事务并无兴趣的网友“大肚佛”,也成为居委会的忠实粉丝,小区里一有事,他就参与。“通过微博,居委干部做了什么我们能知道,我们有什么诉求也可以通过他们解决。”“大肚佛”说。
众多居委干部加入“微圈”,社区事务交流平台也从会议室搬到了网上。他们还曾向博友“老娘舅”柏万青、市人大代表裴臻等求教楼道堆物等难题的对策。“要是过去,遇到难题只能向街道领导讨救兵。”盛如松说。
(来源:8月16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