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珉迕)不久前,虹口区的实有人口数据库,在嘉兴路街道实现了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对接。这项普通居民未必了解的变化,对嘉兴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芦雷却帮助不小:通过其办公室内的专用电脑,他可以随时查询到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大病、重病患者,街道能在第一时间予以慰问和帮助;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高血压、心脏病等健康状况,及时作出健康提示。这在人工统计的时代,几乎无法想象。
始建于2006年的虹口区实有人口数据库,目前已覆盖区内全部的近85万实有人口、3.2万个家庭。无论是否本地户籍,每位虹口居民均拥有一张个人页面,个人信息条目从基本身份信息的7个字段增加到34个字段,甚至细化到个人的“特长爱好”。
多层面共享的数据库,使人口信息处理和社区服务走上了快车道。
“如果没有它,光统计人口信息就麻烦得多。”首批试点的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月娟说,过去街道要掌握一名新来人员的情况,总要由居委会经楼组长上报,然后走访、填表,等到收集一定数量的登记表时,再由工作人员人工送到街道人口办归档。这一过程往往长达十天半个月。“有时还不等你的表格送到,对方已经离开社区了,根本谈不上服务管理。”
有了数据库,如今这一过程缩减到半天。信息进入系统后,相关部门即可按需调阅。
虹口区在今年4月启动“牛奶工程”,为每位90岁以上老人每天赠送一瓶牛奶。原本需要在社区张贴告示、动员居民前来领取的居委干部,如今可以主动送奶上门。“有的老人平日里深居简出,与居委干部相互不熟悉,收到牛奶后又惊又喜。”芦雷说。
对居民而言,实惠还不止于此。目前,数据库已与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对接,居民每次前往办理事务的信息,均在数据库中有所留存。
虹口区地区办主任王力平介绍,居民只要去一次事务中心,就可将自己的情况悉数通过系统告知相关部门,并接受一口式受理服务,不必舟车劳顿往返多个部门;各条线部门共享信息,亦可提升办事效率。虹口区还对信息系统查阅权限进行了严格规定,“居民个人隐私绝不会外泄。”
(来源:8月2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