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会堂外景
1933老场坊:远东第一大屠宰场
虹口区,文化沉淀深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左联”旧址,名人故居,租界历史,乃至被以色列人视为“圣地”的摩西会堂,二战期间曾庇护了三万以色列难民。
今天,沿黄浦江畔的东大名路,以“北外滩”为名号,正在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独具特色优势的航运产业一条街。从东大名路到大连路止,屈指数来:上海港务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大型国企次第而列。目前,已有2300多家航运企业落户虹口,20多国的航运协会也驻扎于此。区委孙书记说:要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航运、金融、经济的产业链做强做长,通过产业的高度集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产出。
在东大名路上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下沉式的候船厅、边检通道,可同时停靠四艘豪华游轮的码头,汇聚在“一滴水”形象造型的建筑下,十分壮观。邮轮及邮轮经济在国外已十分成熟,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据说,今年将有200艘邮轮停泊上海,将给虹口和上海带来不小的交通、餐饮、购物的市场效益。甚至有人提议,如果世博期间宾馆接待不足的话,可以考虑停泊一艘豪华邮轮,就相当于新增一座五星级宾馆。
在溧阳路上有一个创意园区“1933老场坊”,这是上世纪30年代英国人设计的远东第一大屠宰场,建筑样式坚固保守,内部结构如迷宫一般。有宽宽的牵牛上楼的坡道,有旋转狭窄的安全梯,这是防止牛发狂时工人躲避的安全区。其外墙面的水泥花格窗,没有一根钢筋,这在建筑上也算一个奇迹。现在,整个屠宰场被改为时尚地标,原汁原味的粗糙结构,变成了迷幻、古典的元素,演绎时装的意象,展示派对的性灵。
大柏树的上海市数字内容产出促进中心,可以提供数字内容制作及外包服务、数字内容版权交易服务、数字内容新媒体渠道营销服务等。他们正在打造并日益完善的上海市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将是一个发展前景无限的高科技项目。还有曲阳社区的“阳光之家”,为残疾孩子提供教育、培训的平台,让他们动手动脑做一些手工活。有些残疾人青年通过“阳光之家”的训练康复,已走上了正式就业的岗位。他们用珠珠串联做出来的小“海宝”,亮晶晶很可爱,还有“一帆风顺”、“年年有余”等小饰品,他们不但做出来,还能告诉你这叫什么名称,整个手工过程充满了欢乐。
虹口的旧城改造,以每年平均5000户的速度推进,旧貌新颜,直接惠民。旧城改造的结果,也直接为世博期间社区居民接待国外游客,让他们体验上海市民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