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大连西路玉二小区,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空地破土动工。年底,这里将建成一处文体广场。
不久前,这里还是长满杂草的荒地。12年前,原是一家企业临时性用房,拆除后,企业曾想原地建房。居民怕影响采光,始终反对。双方达不成共识又缺乏对话。街道着急,居民日子也不好过。
今年,街道下定决心,彻底改变空地脏乱面貌。转机来自决策方式的转变。街道、居委会发动居民决策,经过一次次听证讨论,荒地终于在居民们的提议下找到了群众接受度最高的开发路径。
这使得曲阳社区党政领导意识到,“每一个居民、每一家社区单位,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主人。社区党组织要把居民力量调动起来,把社区资源利用起来,社区才会变得更和谐更多彩。”
“项目要不要做,你们说了算”
“这个项目要做不要做,你们说了算。”推进空地改建项目时,街道办事处主任赵强对居民这样说。
居民说了到底算不算,要有机制保证。居民中各方的意见和主张如何有效聚合达成共识,也要靠机制。
8月起,街道、居委会召开了数次沟通会、听证会。听证会上,中青年居民代表说,一般社区文体广场以老年健身器材为主,少有适合他们的设施,于是方案中增加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居民担心锻炼声音吵闹影响休息,负责部门为此明确球场的开放时间……问题一个个得以解决,居民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最终超过90%的居民投赞成票,项目得以上马。
近年来,一套完善的“三会”制度已在曲阳居民区逐渐形成:涉及居民的重大事项,事先召开听证会,事中召开协调会,事后召开评议会。
社区党员多、老人多、知识分子多、离退休干部多。热情、有责任心、表达欲强,是他们的特点;意见不统一,自然也是常有之事。但一旦有了畅通、宽广的表达渠道和平台,更容易形成共识。
7月初,银联小区居民发现,小区内率先进行平改坡的两幢楼楼顶雨后漏水。居民开始担心并质疑工程质量,有的甚至对整个工程提出反对。
怎么办?居委会请来街道、房地局、建设单位和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8月18日,代表“支持”、“反对”两派的12名居民开了一场近乎辩论的协调会。那一天,居民成了完全的主角。平时滔滔不绝的居委会主任蒋伟华始终没说话。居民谢建平说,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会上,正反双方各陈其词,好几位居民还列出了法律法规。 (下转第6版)
这样的协调会开了不下6次。会议的结果是,支持平改坡的“正方”说服了“反方”,工程得以重新推进;“反方”的担心也未被忽略,而是促成了建设方作出回应并整改。
“我是社区居民,当然要多出力”
曲阳社区24个居委会中,有一个挺特别,那就是“鸿雁家委会”。这是社区乃至虹口区唯一一个不以“居委会”命名的居委会,在全上海也不多见。
“家委会”所在的鸿雁小区,原是邮电系统职工住房,职工家属组成“家属委员会”自主管理小区事务。近几年,随着房屋交易的增多,住户不再邮电系统职工“包打天下”,“家委会”却沿用至今。
“1280多户居民选出我们5名‘娘子军’,为大家服务。”“家委会”第9任主任金今花说,居民中多能人,他们也常和家委会、物业一同出力。
71岁的顾葛民曾参与鸿雁小区5幢高楼的设计。退休后,老人数次谢绝外来聘请,一头扎进业委会的工作中。今年初,鸿雁小区作为全区试点率先开展高层综合整治工程,顾葛民被“家委会”请来当“参谋”。老人将厚厚两大册施工方案和施工预算带回家,研读了一星期。施工过程中,老人又与业委会其他委员一起,爬上爬下查看项目、捕捉问题、改进方案。
工程中,雨水管改造原本未被列入,但顾葛民想到了。他专门设计了一套雨水管外移方案,付诸实践后,顺利解决了屋面排水不畅问题。10月13日,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大家都称顾老“功不可没”,老人淡淡一笑:“我是社区居民,对工程比较熟悉,能派用场当然要多出力。”
事实上,有限的街道、居委会干部要实现对数量大得多的居民的有效服务,非依靠居民自己的力量不可,更要发挥党员居民骨干的作用。曲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琳介绍,她所在的西南小区被分为若干块,居委干部每人分管一块任“块长”,每栋居民楼则有楼组长任其助手,不少是党员。楼内居民有什么新情况、新需求,楼组长都会第一时间向“块长”和居委会提供线索,并配合居委会干部,第一时间为居民排忧解难。更多居民在接受社区服务的同时,将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内生为了自己的习惯。
走进林云小区“居民之家”,老人们正在下棋、打牌、读报,沉浸在各自的“乐子”中。77岁的老人禹鼎盛每天一早就来这里,“这里365天,天天有活动。”他和老伙伴们自发组成一个值班组,周一到周日每天轮流:早上8点30分前,开门、整理器材,一直到傍晚4点清扫完毕后关门,再将钥匙送到第二天值班的志愿者手中。
“曲阳也是我们的家”
重阳节下午,东体小区79岁的归侨林福崇迎来老朋友———岳阳医院急诊科医生朱亮。
朱亮和老人都有一张绿色“老归侨健康服务联系卡”。平时,老人一有医疗方面的困难,就会求助于他;朱亮也时常往老人家跑,掌握其健康动向。
老人与朱亮的结缘,得益于曲阳社区。作为社区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岳阳医院的医生已与社区内的老归侨一一结对,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在曲阳,社区单位数量已达2000余家。很长时间里,不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总以为社区与自己“不搭界”。“社区?街道?无外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事。”上海雷允上新虹联药房刚落户曲阳时,董事长张炯就这么说。
如何让社区单位融入社区,成了社区(街道)党工委考虑的问题。办法在不断地产生:
原先参与面狭窄的居民代表会议,被改制成为“社区代表会议”,40%的席位分配给社区单位。今年3月,一个名为“曲阳社区共同体委员会”的机构挂牌,将社区单位的资源整合真正推向前台。
党工委书记陈金鹏介绍,根据章程,社区共同体委员会的成员每月收集一次意见,每季度组织一次议事活动。居民、社区单位成员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意见,则可随时向委员会提出,落实情况由委员会及时反馈。
由此,社区单位得以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不再与社区若即若离:24家社区单位与24个居民区结对,提供各种服务。在街道推动下,社区内11所学校无偿开放操场、图书馆、电脑房等,并安排教师、学生志愿者深入居民区服务……
通过共同体平台,雷允上新虹联药房在深入居民区服务的同时,收获了居民的认同和支持。“现在我对外介绍自己,首先说的不是‘我在雷允上’,而是‘我在曲阳’。”张炯说。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