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俞玉丽嫁到曲阳。站在新居窗前,满眼是半人高的杂草,想想这儿商场、医院样样缺,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搬走!28年间,俞玉丽真的搬了两次家,但没有离开曲阳。28年后的今天,她儿子说,结了婚还要住曲阳。
如今,曲阳路街道着力打造的“15+5分钟生活圈”已然实现了全覆盖,10余万居民人人得以享受便捷的社区服务:5分钟可走到小区“居民之家”,看报、下棋……样样有;15分钟可走到“市民驿站”,吃饭、看病……件件全。“日子过得舒适,哪里舍得搬!”
“市民驿站”:老人有了“第二个家”
玉田路430号,一座四层黄色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座名为“市民驿站”的小楼,汇集了医疗、托老、配膳、政策咨询、邮政等多种服务功能,被不少居民亲切地称作“我们的万能小楼”。
从“市民驿站”试运营的第一天起,80岁的王翠弟老人就在这里开始了“新式生活”。早上8点10分,老人准时离家,十来分钟后笃笃悠悠走进“市民驿站”的老人日托所。此刻,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好空调,烧好开水,擦净桌椅。老人刚落座,就捧上了一杯热腾腾的茶。然后,跟大家一起做做老年保健操,看看电视、读读报纸,再扯扯小区里的新闻旧闻……10点多,保健医生季家年会把治疗心脏病的药连同一杯温开水送到老人手中,看着她吃下。
在日托所,王翠弟过得很称心。年纪大,牙不好,四楼的社区食堂专为他们开小灶,饭烧得软点,还把菜的味道调得淡些,更特地为每份菜注明“中糖菜”、“无糖菜”、“低盐菜”,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挑选。二楼就有社区卫生服务点,省去了老人们跑医院和排队候诊、配药、打针的麻烦。前几天,王翠弟在日托所突发心脏病,工作人员立即请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医生上楼,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很快脱离险境。
王翠弟老人已离不开这“第二个家”:“以前子女上班,我一个人在家,中午吃点剩菜剩饭,又没人聊天说话。自从来了这里,生活有规律,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画外音】看病、吃饭、养老,是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些需求能否就近、就便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去年,曲阳路街道在调研中发现,曲阳的公共服务机构大多集中在南片,北片的居民办事有点远。于是,街道利用房屋置换等方式将玉田路430号改建成了“市民驿站”,并将居民需求最为迫切的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点、社区食堂、老人日托所等纳入其中。“市民驿站”的各项服务可惠及周边的逾3万居民。最近,为南片居民度身定制的曲阳社区第二家“市民驿站”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
“居民之家”:文化休闲更多精彩
56岁的侯艳芳,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上午健身打拳,下午下棋、学声乐。最近她又参加了社区宣讲团,定期到居民区巡回演讲。自从走进小区里的“居民之家”,侯艳芳的退休生活在一夜之间变样了。
初秋的一个午后,在曲阳社区林云小区的“居民之家”,20多位老人正沉浸于棋盘上的“兵戎相见”。而另一角,几位老人在专心读报。87岁的项志祥告诉记者:“过去我站在阅报栏前看报,现在天天到这里坐着读报,风雨无阻!”
“居民之家”二楼,是80余平方米的活动室,此时飘入耳中的是社区文艺爱好者的悠扬歌声。周一老年读报小组活动,周二丝网花工作室授课,周三乒乓球联谊赛,周四戏迷聚会,周五心理咨询——在“居民之家”,曲阳社区的各路居民团队拥有了开展活动的根据地和展示才艺的舞台。
指着活动室一角的大彩电和DVD,小区居委书记张丽萍介绍,“‘居民之家’定期放电影,无论老电影还是新片子,大家都欢迎。”
【画外音】居民走出家门5分钟,就有文化休闲场地——今年,曲阳社区的24个居委都实现了这个目标。
近年来,街道采取多种方式,在每个小区建起“居民之家”,配备了图书、报刊,以及电视、DVD等影像设备。
“居民之家”热闹了,邻里们的距离也拉近了。一位居民在街道举办的“我爱曲阳”征文中写道:小区学习班里,居民们一起学习英语对话,交流医疗保健;一起欣赏文学作品,观摩插花表演;高兴了,唱一首《夕阳红》;来劲了,念几句自己写的短诗。精彩的文化生活,让我真正感到“活得真精彩”。
【记者感言】在曲阳社区,建“市民驿站”和“居民之家”的想法源自百姓真切的需求。筹建前,街道就选址、提供的服务项目等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建成后,又不断完善丰富服务,力求紧贴百姓生活。
在“市民驿站”,每天上午过了10点半,就有居民光顾社区食堂;到了中午,卫生服务点的走廊上会排起队来;在“居民之家”,读报、下棋、戏曲表演……各类文化休闲活动轮番上演。如此受欢迎、见实效,是因为“15+5分钟生活圈”完全不同于那些“拍脑袋项目”和“面子工程”,是“为民所谋、为民所用”的民心工程。
摘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