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天下第一难”。尤其在被称为“穷街”的虹镇老街地区,每天面对着马桶、陋巷、棚户区的居民们无奈地把动迁视作一次“脱贫致富”的“博弈”。他们过高的期望与动迁公司政策范围内的“有限”操作之间的矛盾、对立由此产生。
去年3月起,虹口区嘉兴街道全体机关干部利用休息时间参与虹镇老街4号地块的动迁工作,这些基层干部站在动迁居民的立场为他们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让动迁这一“火药桶”“哑”了“火”。
打开老太心结
80多岁的周老太(化名)拥有一证一户的私房,老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家里生活困难。动迁刚开始老太就提出,除了要解决户口里大女儿的需求,户口不在老街的小女儿也得有份。这让行业老先进的中虹动迁公司也犯了难,几十次的上门都不欢而散,到后来,老太干脆将动迁组拒之门外。
街道行政办、综治办和安丘居委干部一同上门了。“我们代表政府,一定会站在动迁居民的立场上,说说心里话吧,只要政策范围内一定想办法解决!”一番推心置腹让老太差点落泪,隐藏在老人心里的烦恼也吐露出来:要是大女儿分到了动迁款,她担心“摆不平”小女儿。街道干部先耐心地向她解释这不符合政策规定,又给她出点子:何不把自己那份将来留给小女儿?这让老人茅塞顿开。双方的心渐渐走得近了,老人将一桩欲言又止的心事也和盘托出。原来,老太10多年前生了场大病,要面子的她一直瞒着。如今动迁在即,按政策,这场大病还可以享受补贴,可现在她不知如何开口。街道干部马上与动迁组沟通,按政策补足了相关补贴。最后周老太一家高高兴兴签了约。
倾听内心诉求
“有时动迁公司经办人讲一句话,不如街道、居委会干部讲一句话。”尽管是“绿叶”,嘉兴街道的干部们却做得有声有色:街道领导每周与动迁公司开一次协调会、处以上干部每天轮流到动迁组值班,机关干部还请房地部门开展业务培训,介绍动迁政策……街道办事处主任张萍说:“熟悉社区居民的家庭情况、内心诉求是街道干部参与动迁工作的优势,我们就是要用足政策让动迁居民获得最大的合法权益,不让他们吃亏,这也使我们有信心配合动迁公司让老百姓翘首期待了数十年的旧区改造梦得以实现!让他们笑着走出老街!”
动情推进动迁
“动迁一定要动情!”全家在虹镇老街住了数十年的陈先生(化名)至今对此心存感激。他家三代同堂,他的父母一个患癌症、一个瘫痪在床,妻子不幸得癌症,孩子尚在读书。全家的期盼都“押”在这次动迁上了。
街道干部在走访中发现了陈先生的心病。街道与相关部门协调,将两位老人安排进敬老院,又为陈先生安排了合适的房源,同时让他经济上得到一定补偿。街道帮困小组设法让他的孩子享受到了阳光助学、千人助学的政策,街道干部还和孩子结对。被真诚和真情感动的陈先生终于“熄了火”,满意签约搬家。
街道负责动迁工作的武装部部长宋丛海说:当动迁部门为每户动迁居民“量身定制”各自方案后,街道干部再“拾遗补缺”为居民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