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场中路7号,40岁的周建伟正在整理刚收回来的废旧打印机硒鼓、墨盒。他的身份,是上海绿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30公里外的奉贤工业开发区,2000多平方米的绿鸽公司新厂房里,2条生产流水线上,一个个贴着环保标志的“绿鸽”牌感光硒鼓被检测、装箱,等待运往欧洲和美国。5年前,周建伟是个失业人员,5年后,他不但拥有一个年产值500万元的私营企业,还解决了90名失业者的“饭碗”。
面对无业、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一年难于一年的困境,2003年以来,虹口区委区政府不断探索突围之道。“抓创业带就业,这其实是一条被‘逼’出来的新路。”虹口区委负责人感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往的就业路子越走越窄,虹口区大企业少、用人集中的企业少,怎么办?必须解放思想、另辟新径。
在这样的背景下,虹口区一方面用足市里有关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区特点,推出14条拓展政策,针对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创业者,做好不同的“解答”。
加法:突破政策扶植好项目
周建伟和他的绿鸽公司的发展,是一道“加法”。
2002年,周建伟带着7个人开办打印机耗材回收服务社。很快,他就面临生存难题:当时我国电脑耗材回收政策是一片空白,环保许可无据可循。没有许可,服务社不能开展业务。情况反映到虹口区政府。年底,区领导把周建伟和区劳动局、区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请到办公室,开专门协调会。
没有政策,就想办法突破。区环保局当即表示,先请专家为服务社免费做环保鉴定,再帮周建伟到市环保局办批文。2003年4月,拿到了上海唯一具有环保部门认证资格的绿鸽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开业。周建伟去工商局注册时,一位“老法师”说,办了一辈子注册,从来没见过这类企业名称。
怎样让创业者当个合格的老板?“我们组建了一个开业指导专家团,42名专家中有工商税务、有公司老总、有企业管理、有教授学者,采取‘一企一策’定向指导,做好小老板的创业培训。”虹口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梅小平,讲起周建伟的一个小笑话:刚当老板的周建伟不会做账,早上带出去5000元,晚上回来一数皮夹子,有1万元,噢,今天赚了。于是,开业指导专家武联蕙出现在周建伟身边。“武老师在我最初创业选项目时就提醒我,一是要找切合老百姓生活的,二是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她对我们公司的发展,一直很关心。”周建伟说。5年来,绿鸽公司先后有200人次的员工接受各种培训,费用全由政府埋单。
绿鸽公司从起初的打印机硒鼓、墨盒回收,到生产环保OPC感光硒鼓,并远销欧美。由于知名度不高,“绿鸽”牌硒鼓虽然价格只有同类产品的一半,但国内销量只占总销量的5%。区领导知道后,又“加”了个“内部政策”,全区政府部门及街道实行定向采购,使用“绿鸽”产品。
绿鸽快速发展后,成倍地吸纳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真正带动了就业。“对于有能力有好项目的创业者,这样的‘加法’做得值。现在区里像周建伟这样的创业带头人,有70多个。”梅小平说。
减法:优惠政策降低创业成本
对于63岁的王菊富和他的利民下水道排埋服务社,区政府做起了“减法”,用房租补贴、帮员工缴“三金”等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
王菊富2002年9月自筹资金3万元,创办利民下水道排埋服务社,现在32名员工中,23名劳改劳教人员、9名就业特困人员。下水道排埋利润微薄,“两劳”人员就业技能低下,服务社如何维持?
王菊富扳着指头数道:“每人每年房租补贴2000元,这是市里的政策,区里按最高额给我们;每月给每个员工补贴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332元,几年下来区里共补贴20多万元;区劳务公司和我们结对,投入近10万元在广粤支路帮服务社解决了门面房。”
梅小平说:“我们把所有的优惠政策都给他,最大限度降低他的创业成本,这个服务社解决了几十名特殊人员的就业问题,社会效益很大。”
乘法:孵化政策助推青年创业
如果说“加法”、“减法”,解决的是“4050”和特困人群就业,那么对于日益突出的“2030”青年就业难,虹口区用的是“乘法”。
26岁的同济大学毕业生胡洁,春节后刚搬离北外滩开业园。在这里两年,她的公司从月营业额1万元左右跃升到40万元左右,从她一个人拎着电脑包进来到雇用五六个人。“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这里完成从‘小倒爷’到正规公司的跳跃。青年创业团队的正规化是一道槛,很多人都倒在这个关口,但在开业园区孵化下,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胡洁说。
梅小平介绍:“我们做过调查,‘2030’年轻人目前已占全区需就业人群的50%。2003年至2005年,我们重点解决‘4045’人群的就业,目前就业形势趋缓。2006年开始重点转向‘2030’。北外滩开业园就是搭建青年创业、网上创业的孵化平台。”
胡洁们能够享受的政策包括:低廉的房租,租商务楼一般4元/平方米,在园区里只要2.3元/平方米;减免端口费、设备费,带个手提电脑包就能来创业;代理服务,园区提供一站式公司注册和代理记账等服务,帮助规范管理;贷款贴息,35岁以下年轻人今年起可享受每人每年4000元的贴息,是市标准的两倍。
“如今,我们已扶植217个青年创业项目,带动上千人就业。像胡洁这样经过2年孵化成熟后离开的成功者,不在少数。”梅小平说。
2003年至今,虹口区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共兑现5400万元,倘若用来购买公共服务岗位,按当前平均水平,能“买”岗位2200个。“如果简单地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安置就业,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有限。”虹口区委负责人说,政府鼓励就业者当小老板成立公司,通过这一载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这是“花了小钱办了大事”。据统计,虹口区推行这项政策5年,已解决5万无业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摘自:"文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