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傍着蜿蜒的河道,星罗棋布的创意产业园区,将与航运服务产业联动发展,成为上海虹口区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助推器。在最近落幕的2007上海创意产业周上,虹口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加快“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业态能级。
在寸土寸金的虹口区,传统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只有利用知识和资本密集的优势,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率,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创意产业以其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消耗、创新性等诸多特点,受到了青睐。
虹口区经委主任刘波英告诉记者,全区分布有200多万平方米的老厂房,这些厂房是发展创意园区的重要载体。然而有别于传统的“一个老厂房、几栋办公楼,围墙一围就是一个创意园区”的模式,虹口区更看重的是如何真正发挥围墙内园区的“辐射效应”,提升围墙外的“软环境”。因此,在改造“1933老场坊”的时候,他们大胆提出以一个21亩的创意园区为圆心,在虹口区打造一个1.1平方公里的“创意社区”,让普通市民与创意设计师成为邻居。
一位社区规划人员向记者描述了“创意社区”的模样:一幢幢石库门楼房,整体出租给创意人士,一楼是创意街店,二楼展览作品,三楼作为设计师的SOHO家居工作室;也有部分居民留下来,住在修缮后的老房子中,与设计师比邻而居。通过这种园区开发与社区联动的方式,实现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达到“宜居共处”的创新理念。
在“十一五”时期将航运服务业和知识服务业作为产业重点的虹口区,在发展创意产业时不仅注重创新发展模式,更注重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提高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度,提高资源的产出率,优化资源的配置水平。
虹口区明确提出了要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与通信、传媒等企业集团合作,促进信息、传媒和电信的融合联动发展。因此,位于东江湾路上的“空间188”创意园区,定位在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加工、产品交易、第三方服务等,园区设有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展示区、公共服务区和商务办公区等三个功能区。而位于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和四川北路商贸旅游文化休闲街中段的“1933老场坊”,则注重对两翼地区的功能互补和业态互动。虹口区希望通过吸引一批新型的航运服务、金融、法律、信息、教育等企业入驻创意园区,来实现航运经济和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
据悉,虹口区现有市级创意园区11家,区级创意园区2家,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下一步,虹口区将继续对符合区政府支柱产业、重点导向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引进重点项目,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贡献奖励等方式,积极予以支持。
摘自“文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