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特征和内涵,必须解读这座城市赖以生存的支撑、发展和活力所在,最终归结于这座城市的灵魂--------由文化熔铸的精神所在。
海派文化,即是上海这座中国最大城市的灵魂。
“海派”这个概念,由上海的艺术界率先提出,以区别于北京的“京派”绘画和京剧流派,而后延及其他领域。
对近代的上海、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海派文化,融合了含蓄温和的吴文化和激越奋进的越文化,并与欧美文化兼收并蓄,至20世纪20、30年代,与有着“远东国际大都会”美称的上海相谐相映,一时蔚为大观。
------这是回眸历史的综述定论。
而置身于日新月异发展的新世纪,对“海派文化”从理论到现实的再认识,依然显得颇为必要,且大有裨益。
让我们先来聆听以许纪霖教授为代表的学术阶层对“海派文化”的阐述与探讨。
海派文化,首先也有一个本土资源的传统:明清以来形成的江南士大夫文化。
明清时期,中华大地形成一个特殊的士大夫群体,他们在文化特征上特别注重文采和书卷气,对生活讲求细腻精致,有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这种文化传统在上海开埠后与西方两种宗教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了:一方面,是江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成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和新教传统相结合;另一方面,是江浙文化中才子佳人的浪漫温情成分又与拉丁文化产生回应,这就使上海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海派文化传统里由于有了这些资源,而上海又是向全世界开放的国际大都会城市,它的文化传统就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组合中演变得相当丰富。
追溯上海发展的历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松江府上海县,再到民国时代的上海市。现在的上海,专指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的上海。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上海犹是黄浦江边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城,扼守长江口,背欹历来社会富庶、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战争结束后,被辟为五口通商之一。这以后的上海才慢慢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上海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
一般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所到之处均与本土化产生过冲突,本土化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落感和焦虑症。但上海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海派文化没有失落只有获取,没有焦虑只有欢乐,因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在中国其他城市却鲜有闻睹。
进入现代,1927年以来,国民政府从武汉移都南京,距这座“六朝古都”仅六百里之遥的上海,凭借其政治、经济等地缘优势迅速成为具有辐射力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此时,中国的革命中心也从广州移往上海,蒋介石在此发迹,也在此叛变,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许多民主党派也在此活动,上海滩成为中外各种势力的角逐场。
与此同时,改名为“北平”的北京,在清政府倒台之后,依靠它深厚的历史积淀继续发挥着政治、文化上的超凡影响,一系列大学的创建,特别是蔡元培入主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网罗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如李大钊、陈独秀、梁漱溟、辜鸿铭、胡适等。思想的激越,个性的飞扬,终于爆发了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清算传统、标榜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
但是,由于北京的传统政治、文化力量实在是过于强大,“五四”运动的中心很快从北京转向了与之相隔不算太远、交通便利,而且渐显王者之气的上海,各种文化人士纷纷南下,上海逐渐取代“北平”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那时的上海,能够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一方面是政治控制相对较弱,一方面是由于它雄厚的近代经济的实力。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外国资本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在者,上海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城市,各色人等、各方文化会聚于此激流碰撞,而各国的租界也成了许多具有不同背景、不同主张的人士的“避难所”和外来文化的“移植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那时的上海,还是中国民主运动的中心,汇集了大批有着海外和专业背景的民主派人士,不同主义、不同思想交错其中,济济沪上,优游沪上,既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也是西方文化最好的契合地。
于是,全国各路社会精英纷至沓来。陈独秀在此首创《新青年》,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办《建设》杂志。上海,既是张爱玲的上海,也是茅盾、巴金、张天翼、穆时英的上海;既是郭沫若、黎锦熙、林语堂、鲁迅的上海,也是邵询美、项美丽、徐志摩、赛珍珠的上海;既是阮玲玉、胡蝶、田汉、聂耳的上海,也是“七君子”、郁达夫、柔石的上海。
可以说,那时候的上海堪负“中国文化之都”的盛名。上海各种报纸杂志,有垄断了中国出版事业的商务、中华及读书新知出版社。
那时的上海,也是“时尚”的代名词,是摩登和进步的表现;是在全国范围内唯一能够和“京派”文化分庭抗礼的“海派文化”圣地。
从学术界,再到文化建设的具体操作层面,让我们立足近现代上海发祥地之一的虹口,倾听几位党政官员对“海派文化”及其发展的理解和筹谋。
2004年12月中旬,在飞虹路新落成的虹口区办公大楼,记者见到了虹口区区委书记孙卫国。这位前南市区区长,以成功营造出中国古典建筑与商业旅游“豫园模式”而为业界称道。如今,就职于海派文化渊薮之地的虹口区,孙卫国书记依然表现出对另一文化流派的内行。
什么是海派文化?
面对记者这一宏观式的提问,孙卫国书记言简意赅,一语道出海派文化的真谛:“所谓海派文化,实际上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上海人最能把新的东西、外来的东西吸收、创新,这就是海派文化的特点。”
出乎记者料想的是,孙卫国书记还表现出对历史与文化的极为熟稔。
且听他对上海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说到文化,一是地域性,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是历史性,从上至下的,历史的沉淀体现出文化。上海的文化有它的特性,上海不过只有700年历史,比中原文化差多了。700年前上海还是个县城,元朝的时候,1267年建县。明朝倭寇横行,多次骚扰,老城乡就建起了城墙,辛亥革命时又把这个围墙拆了,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和中华路。上海真正的发展是1842年开埠以后。鸦片战争后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走向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从历史角度看,上海市接收西方文化最快最多的地方;从租界角度来看,虹口是公共租界,有大量侨民,所以,虹口也是外来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这就是上海一个简单的历史沿革。”
张永林,现为虹口区上海长远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此前,他曾长期担任虹口区文化局局长,职责所在,心有明晰,故而对“海派文化”颇显谙熟。
且听张永林的分析---------
在老上海,老南市就是老城厢的概念,淮海路是殖民文化的感觉,老虹口就是上海的市民社会,这是在上海人心中的总体印象。老虹口是老上海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因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确定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下海浦最早的通商口岸就使扬子江码头、汇山码头、高阳路码头,它们是上海最早接触西方的渠道,通过这些码头,把西方的商品、思想传输到上海。所以,虹口得风气之先,特别是在接触西方文化方面,最早接触海洋文化。
在上海历史上,接触西方文化最早的“第一”很多都在虹口,比如最早的戏院、电影院、印刷厂、美术教育学院、戏剧教育学院、铁路、邮电大厦等等。虹口在老上海概念中区别于传统的城乡社会和殖民色彩的社会,是市民社会,其中有小商贩、小业主和小知识分子,包括还有很多大知识分子也在这里,大老板却很少。虹口的建筑在20年代很有名,多数建于20年代初期。
虹口区之所以能够诞生一些名垂青史的文化大家,缘于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具备三个非常坚实的产业基础:
一是电影,比如胡蝶,是旧中国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电影明星,就居住在虹口。为什么会在这里?因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就在这里,还有二、三十家电影院在这里,包括现在大家都知道的邵氏影业。邵逸夫1926年最早起家也就是在虹口,成立了影业公司。就是因为当时有那么多家电影公司诞生、落户虹口,才捧出这么多电影明星。
二是出版社。虹口的10大文化名人中有6位来自浙江,其余几位是来自湖南和江苏的,真正的本地人并没有。鲁迅、柔石,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居住在虹口?因为这里有很多出版机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虹口的电影和新闻出版产业基础是非常好的。
三是中外文化交流。像著名的内山书店,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新闻出版到图书零售,当时的虹口至少已打造出了两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一个是电影,一个是出版。当一家书店和一位作者(譬如内山书店和鲁迅)有这么紧密的合作关系时,她的文化产业当然是极其发达的。
任何一位杰出人物都必然是与整个文化的氛围有关系的。现在谈鲁迅谈得很多,我们觉得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伟大个体,他是当时那个文化范围里的典型代表,如果把鲁迅研究好了,也就能把虹口研究好。最简单的道理是,一个区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去吸引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一个“民族魂”在自己生命最成熟的最后十年都住在这里,这个区域的文化有怎样的磁力和氛围让这个“民族魂”永驻虹口,而没有流落他方?
赵明,虹口区北外滩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曾任虹口区文化局副局长;教育背景:文学学士、哲学硕士、在读历史学博士。文化官员的经历与“文哲史”结合的教育背景,使他对虹口区里是上海派文化的辉煌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虹口区历史上的“十大文化名人”,都提到他们的经典性。七、八十年过去了,这些人现在都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备受尊崇的先辈,如果当时的历史情景能够还原,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同样是“当时他们为什么会到虹口来”?
第一, 当时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些人都属于创业人口。这是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当时都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来到上海谋求发展的,只不过这些人是从事文化事业的。那么,他们怎么会选择虹口这个地方来做文化事业?这和当时虹口在国内有最发达的新文出版渠道密切相关。当时,在整个北四川路想开个书店就开个书店,包括沈从文、丁玲等都曾经开过书店。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异彩纷呈的文学流派,就是因为有文化产业的基础。这就可以提炼出一个论点:虹口一直是外来移民的虹口,她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虹口最鼎盛的时候,就是她最有活力的时候。我们现在的人口构成与原来已有变化了,那么,它的创新力遗失到哪里去了?可能就是需要对新移民的吸纳。
第二, 虹口如此辉煌的文化事业、文学勋绩是如何诞生的?这完全取决于当时非常坚实的文化产业的基础。没有众多出版社和书局,就不会吸纳那么多作家到虹口来,即使是包括像鲁迅这样的自由撰稿人,他们都是以文学作为职业的,如果没有这么发达的一个文学出版系统,这样彪炳史册的文学成就也就很难绽放出来。
现在,中央领导到上海来考察,也有提到海派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是创新!这跟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有关系,叫作“取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因此,我们可以把几条线连在一起。
中央提倡“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上海的海派文化的定位是“取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而虹口又一直被认为是海派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那么,在“创新”上虹口区就应该当仁不让。何况,虹口现在的种种举措,特别是近几年在文化方面,不管产业还是事业,无不突出了“创新”。这种“创新”正是对海派文化精神最忠实的继承。
实际上,我们是在更高的层面把握住了虹口文化发展的精神和虹口的文化传统。1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敢搞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创新勇气再搞出一个全新的东西?可能现在大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不能理解的。但是,再过50年、100年,我们可能会发现,它在海派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这样,就把我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非常坚定的创新勇气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创新是虹口的传统,也是海派文化的传统。
“海纳百川”,关键是“乃成其大”。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前面一句,我觉得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后面一句。我们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电影院的调整,它在100年以前可能是新的,代表一种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娱乐潮流,而现在,娱乐形式一直在变化,那么,目前电影院的方式就要调整类似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展开。
从理论的江海踏上现实的彼岸,一条曲径蜿蜒中见幽静雅致的小巷,以及眷顾着它的人们,向我们诉说起海派文化在人间幸存的岁月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