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被誉为上海近代民宅博物馆。踏入这片区域,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幢历史建筑都写满了故事,流淌着岁月的痕迹。但在优雅而宁静的风貌区背后,由于居住密度高、产权归属复杂、监管难度大等情况,出现了建筑风貌破坏等问题。今年以来,市人大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与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以基层立法联系点检察院工作室为载体,聚焦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居住类建筑保护,创新开展"协同调研-提出建议-强化治理"合作机制,积极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和治理提供生动样本。
一、创新"点院协作"载体,开展风貌区保护调研
上海市人大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虹口区检察院揭牌成立“川北立法联系点检察院工作室”。此前,双方开展了立法征询、检察开放日、白皮书新闻发布会、防诈宣传讲座等一系列“点院协作”活动。
如今,针对一些较为棘手的案例,检察公益诉讼发挥了为风貌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的积极作用。对此,川北基层立法联系点检察院工作室通过调研在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展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示,多次深入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开展实地走访座谈、听取案例解读,了解居住类建筑保护存在问题,以期助力提升风貌区治理水平,形成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居住类建筑保护实践与对策思考——以检察公益诉讼为视角》的调研材料,呈报至虹口区人大常委会。
二、精准定位问题,锚定保护短板提对策
在多伦路上,一幢建于1936年的私有产权房被交易后,产权人作为房屋使用安全责任人,肆意拆除了房屋内12处墙体、支柱、楼盖,地下室下挖达2.8米深。经专业勘察,房屋破坏程度为5级,随时有坍塌风险。“街道采取了必要紧急处置措施。但行政执法却面临很大阻力,多亏了区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快速响应机制,依法提起公诉。最终,由区法院对房屋产权人及装修施工人判处了相应刑罚。”四川北路街道行政执法队队长表示:“真诚希望能够加强与检察机关的合作联系,在法治轨道上共同推进治理。”在多件案例中,调研组发现了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工作存在一些法律支撑不足、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社区治理有短板等问题。对此,川北基层立法联系点检察院工作室提出了多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规内容。建议在《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明确纳入公益诉讼相关条款,使公益诉讼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有更充分的法律依据,此举也能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的衔接协作。二是强化执法手段。明确赋予执法部门对拒不整改者的行政强制权力。建立信用惩戒机制。三是激活相关沉睡条款。建议区房屋局与不动产登记机构加强协作配合,针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未履行相应的修缮义务且情节严重的情形,在作出相应认定后,依法及时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四是探索创新风貌保护模式。构建系统保护更新规划,推动居住功能优化与共享。形成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与四川北路“丰字型”项目协同发展路径,以空间联动打破风貌区的“孤岛效应”。五是加强联动协作。搭建专门针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建筑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管理单位与行政监管部门信息互通。加强风貌区内私房档案管理、物业管理。
三、多元协同治理,提升风貌区保护效能
为了更好地加强调研的实践延伸,基层立法联系点与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立足各自职能,密切配合,不断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居住类建筑保护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转变。区检察院联合虹口区房管、城管、四川北路街道等七部门签订《关于加强本区优秀历史建筑公房管理协作配合工作的意见》,形成物业管理、承租权转让审核、行政监管和检察公益诉讼协作联动机制。川北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在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功能。结合曾深度参与《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征询的经验,在风貌区设立"历史建筑保护法治宣传点",做好相关条例宣传。川北立法联系点检察院工作室开发融合公益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普法教育等理念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引导居民增强历史风貌保护意识、提升社会治理参与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加强代表建议和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凝聚社会公众公益保护共识。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优势,引导热心公益保护的社会组织、志愿者依据自身特长有序参与风貌保护工作,激发公众公益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通过点院合作,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肌理得以守护,并在法治护航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