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四川北路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拓展巩固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攻坚行动成果,探索“双线排摸”“三定三联”“四维服务”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弹好“234”协奏曲,搭建流动党员与流入地之间的“连心桥”,帮助他们融入组织,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水平提质增效。
双线排摸:实现信息情况“清晰精准”
街道突出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用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坚持迈开脚步实地走访,通过线上线下的“双线排摸法”,结合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做实线上登记接收。充分利用全国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推送的信息,逐一电联流动党员,核实其工作地、居住地、联系方式等信息,按照“一人一档”做好台账记录。对线上有部分信息但无法电联到的流动党员,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逐人进行线下实地走访核实、建立联系,对符合条件地进行线上登记接收。
健全线下排摸机制。建立“常态化走访排摸+流动党员自主报到”相结合的线下排摸纳管机制。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会同街区党支部定期走访联系沿街商户,挖掘流动党员。沿街商铺中的部分流动党员,由于一直需要做好店铺经营,往往工作日白天时段很难离开店铺,为此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会同街区党支部主动上门,现场完成组织关系转接,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工作时效性。街道各个党群服务阵地还在醒目位置张贴“上海市流动党员报到码”,便于流动党员随时自主报到。
对于纳管的流动党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会同纳管的基层党支部共同组建微信群并开展组织生活便于随时联系。通过双线结合的方式,街道建立了全面详细、动态更新的流动党员信息库。截至2025年3月,街道累计线上线下核查流动党员307名,现有纳管流动党员66名。
三定三联:推动教育管理“有形有效”
对流动党员纳而不管、无法有效管理,是工作中的难点。街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用区域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探索出“三联”管理方式和“三定”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设置“固定管理联系人、固定学习时间、固定学习任务”的“三定”机制,党群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对接联系流动党员,固定在每月第三周的工作日晚上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每月一课”学习活动,按照年、季、月固定制定流动党员学习任务和要求,确保有效的组织生活形成自然习惯“不断档”。
健全完善“三联”机制,一是协同联动,考虑到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时间多样化等特点,街道采用“纳管基层党支部管理为主,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保障”的模式,给已纳管的流动党员教育学习提供多重选择,既突出纳管支部主体作用,又发挥党群中心托底保障功能。二是资源联通,用好“市—区—街”三级党课资源平台,联通多方资源,丰富流动党员基础学习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为流动党员送学上门(包括视频党课资源等一系列学习材料)。三是特色联学,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丰富的特点,邀请熟悉红色资源的社区党校老师、区域化单位成员和辖区老党员授课。开展红色主题线路党课,教育党员赓续红色基因。如,街道邀请社区党校吴春玮讲授《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根基》,期间发放书籍《中共四大史》,引导党员结合自学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在左联会址纪念馆带领党员们沉浸式体验波澜壮阔的左翼文化运动,在参观、聆听和交流的多元学习中,让教育更加生动深刻。
四维服务:凝聚流动党员“融入有为”
充分发挥党群服务阵地的政治功能、治理功能、服务功能,根据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三张清单”,提供全方位的四维服务体系。这让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也激发他们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其归属感和凝聚力。
强化阵地支撑。面向流动党员全面开放辖区党群服务阵地,如组织生活室、一网通办自主办理柜机、轻餐饮服务区等功能区,让流动党员进得来、喜欢来。搭建线上平台。依托“虹口川北”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用好微信群,定期分享学习和服务资讯,方便随时学习交流。送去暖心关怀。联络流动党员送去日常和节日祝福,解决遇到的政策疑问、职业发展和就医等各类难题。此外,通过收集微心愿,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党史学习和技能提升课程,让每一份关爱都送到党员们的心坎上。激励作用发挥。鼓励流动党员结合自身专长,参与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如为流动党员施正春同志联系对接浙兴居民区党总支,他积极参与“虹口百千万”慈善项目捐赠,已成为流动党员反哺社区、热心公益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