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下午,在曲一居民区党群服务站里,曲阳路街道社区党校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讲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交流会。街道社区党校用一场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勾勒出基层理论宣讲的“破壁”图景——让党的声音从“讲台”走向“田野”,从“云端”落入“泥土”。
交流会以《改革开放话今朝——高兴之路》情景党课开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讲团和曲阳路街道“初心·高兴”理论宣讲团的讲师们跟随党课主讲人走进邓小平同志曾经亲临视察的现场,触摸改革开放的社区治理基因。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暗含深意,新时代的理论宣讲需突破单向输出的桎梏,用“可感知”的场景唤醒党员与群众的情感共鸣。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佳纬以《理论宣讲“声”入民心 赋能基层治理新格局》为主题讲授春季第一课,提出“宣讲赋能是工具,群众满意是标尺”的治理逻辑,将 “党建引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三位新晋宣讲团成员的加入,为曲阳理论宣讲注入活力。曲阳路街道武装部原部长陆国松的“全民国防教育融合宣讲”,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周利方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社区治理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工党支部书记冷培榆的“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接地气”,展现了宣讲队伍从“单一输出”向“多元对话”的转型。聘书颁授仪式不仅是一纸承诺,更象征着社区党校对“专业性与草根性并存”的追求——理论宣讲既要有学术深度,也要能“沾泥土、带露珠”,在弄堂口、社区广场落地生根。
实践“突围”:从经验共识到行动纲领
座谈环节中,“初心·高兴”宣讲团团长陈献安与复旦博讲团团长柴致冶的对话,碰撞出基层宣讲的深层思考。如何让理论“说群众听得懂的话”?答案或许藏在“校地联动”的实践中。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办公室副主任宋正清表示,与曲阳路街道社区党校三年多来的结对共建,是一条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路径,街道和高校共同探索,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优质创新课题、信息资源、讲师交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优势互补。社区党校常务副校长周永家总结时提出的“以学促干、以新破局、以融聚力”,实质是构建“理论—实践—反馈”的闭环生态——将宣讲成果转化为社区议事会上的解决方案,将群众需求反哺为党课更新的素材。
社区宣讲的使命是“抵达”
这场交流会看似在谈“如何讲好党课”,实则叩问基层治理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抵达”人心?曲阳路街道的答案是,让宣讲者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让理论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让每一次发声都指向“共建共享”的实践。当“党建引领”从口号变为行动逻辑,社区治理的“曲阳模式”或将给出更生动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