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更新步伐不断迈进,居民乔迁新居之际,一些伴随他们多年的旧事物该何去何从,成了新的问题。最近,在虹口区祥德路,一场因旧改引发的树木 “乔迁”,催生了区人大代表关于建立树木接收机制的提出,探索树木安置新路径。
在祥德路居住了40多年的居民沈月珍,在家门口亲手栽种的几棵树木——两棵葡萄树、一棵无花果树、一棵桂花树和一棵枇杷树,见证了她的岁月变迁,也成为了她与邻里间深厚情感的纽带每一棵都承载着她的心血与情感。每当果实成熟时,她都会与邻居分享这份“甜蜜”,这段记忆尤为珍贵。
旧改工作稳步推进,沈阿姨既为乔迁新居感到欣喜,又对这些树木的去留感到不舍。在得知曾有居民成功将陪伴自己60年的紫藤树移栽到和平公园后,沈月珍也萌生了为自家树木寻找新归宿的想法,于是向动迁组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了解到沈阿姨的诉求后,街道旧改分指挥部和辖区人大代表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调动各方资源,并将其愿望转达给了区绿容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和移栽可能性评估后,两棵葡萄树和一棵桂花树被精心移栽到了和平公园,与紫藤树成为了“新邻居”。
同时,考虑到沈阿姨新居距离不远,且入住的欧四小区当前正围绕绿色生态打造特色家园,居委会与物业积极协调,将无花果树移植到小区的绿化角中,让沈阿姨能在新家继续守护这份绿色记忆。枇杷树在绿化队移栽时,吸引了一位围观市民的注意,在绿化队的帮助下,枇杷树被这位市民领养,开启了新的生活。
此次树木移植的过程中,区相关部门的高效与温情赢得了居民的赞誉。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旧改居民面临着类似沈阿姨的困境。他们的自种树木如何得到妥善处理?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设与居民情感的关系?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当前,虽有树木成功移入公园或随居民乔迁,但整体仍缺乏系统规划。公园空间有限无法容纳所有待迁树木,居民自行迁移又面临技术与安置点位难题,随意处置则会导致珍贵植物资源浪费与情感纽带断裂。
在今年刚召开的区两会上,人大代表们聚焦这一现象,呼吁构建长效的树木接收机制,通过多部门协作的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拓宽接收渠道,让更多的好植物找到好归宿。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居民的情感记忆,还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提升。
祥德路旧改移树故事是城市更新中温情与理性交织的缩影,它见证了虹口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前行与成长。未来,随着树木接收机制的逐步完善与落实,相信会有更多的树木得以保留与传承,它们将在城市变革中继续守护绿色记忆,为城区发展增添更多温情与可持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