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人大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立法联系点)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进一步实现体系功能耦合优化,并于 9月再次被确认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一、凸显“点面专广”,立法直通车矩阵更加完善
一是专业协作力量不断壮大。首创全市“川北立法联系点虹口检察院工作室”、“川北立法联系点虹口法院工作室”,在参与立法征询的同时,精准应对热点宣法,针对校园欺凌、非机动车安全管理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例开展系列讲座,编制发放《以案释法》等法宣材料,为社会及时提供了法制引导。
二是社区征询网络颗粒度不断做细。实名登记参与征询的社区“民心”联络员数量4年内10倍增长。2024年,更多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知晓了立法联系点、走进联系点。其中更是有一批从事语病防治、企业法务、中小学教育的居民通过社区平台,主动参与了征询工作。
二、全程贯穿集合民智,民意采集更加精准
立法联系点主动连贯参与了草案的一审前意见交流、二审前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旁听二审审议等整个立法过程,逐步形成了全过程参与征询的路径。2024年开展了2件立法草案的一审前征询,6件二审前立法草案征询,共提交意见建议302条,被市立法机关采纳16条。在采纳意见中,人大代表、社区居民的建议约占60%,进一步体现了虹口代表履职、居民“街头巷议”的含金量。此外,立法联系点在征询立法建议的同时关注社情民意收集,兼顾共性问题和个性案例,做到既能汇总集中意见,也能传递弱势群体、“沉默的少数”等声音。
三、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基层治理更加有效
作为“石库门里的立法联系点”,川北紧密结合了文化资源丰厚、房屋类型多样等地区特点,发挥了新时代群众工作“金钥匙”作用。
一是社区治理“同题共答”,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立法联系点注重平等商量、民主参与,促进居民与职能部门共同讨论、能动合作,同力完成了虹口区山阴路160弄首例系统房修缮,推进了中州路123、125号拆落地项目启动,武进路老房“大水表”变“小水表”等项目。
二是共性难题寻求突破,强化了社区干部法治实践能力。通过主动梳理代表持续多年提出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群众反映的法律制度空白点和冲突面,直接反映区域期盼和人民群众的良谋善策,推动决策部门了解和回应群众。2024年,立法联系点积极参与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涉争议问题协调、全市首例私拆承重墙危险作业案件研讨、三所联动等工作。
三是加强积累总结提升,拓宽了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视野。召开工作推进会,发布《川北街道立法联系点全景手册》宣传视频,凝聚参与合力。深化理论研究,参加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街镇基层立法联系点提质增效研究研讨会、上海律师参政议政双月沙龙并作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