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祺花苑占地12.5万平方米、由3栋30层高楼和2栋14层小高层组成,建于1999年,在25年的光阴中,随着楼宇年久失修和人口增多,逐渐暴露出电梯频繁故障、垃圾分类难度大、停车位稀缺等诸多问题。居民们对此感到日益不满,小区的和谐氛围也一度被一层无形的压力笼罩。
虹祺花苑并非一开始就具备良好的社区自治条件。2000年,首届业委会成立,但很快便在内部矛盾和居民的争议声中瘫痪。2009年底,第二届业委会再次尝试重振旗鼓,7位成员中有6名是党员,然而,这届业委会同样面临重重矛盾,仅维持了两年多时间,便因主任、副主任相继辞职而重归停摆。
转折与重生:第三届业委会的崛起
在居民的期望和关注下,第三届业委会肩负重任,凭借着“法治思维”、强烈的“责任意识”、民主作风和高效的“执行能力”,逐渐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与支持。为了让社区自治进入良性循环,业委会不仅严格信息公开、民主决策,更依托“三驾马车”机制与居委会和物业密切配合,实现了共治共建。
第三届业委会焕发的新生的自治力量逐渐显现出其强大的效果:虹祺花苑荣获首届“中国幸福社区范例奖”,连续三次被评为“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并在多次物业管理费上调后保持了100%的收缴率。这些成果无不显示出业委会带头人和骨干团队的重要性,他们愿意奉献时间和精力,将治理落到实处。
“党建+三驾马车”:共建共治的坚实支撑
虹祺花苑治理模式中,党建是不可或缺的灵魂。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处三方联动,“党建+三驾马车”共建共治,形成“党建引领、业主共建、物业参管”的治理合力。社区党组织通过日常引导和政策宣贯,激发居民的自治热情,让居民成为小区发展的主角。每逢重大事项,业委会都会召开居民大会或代表会议,让居民的声音真正成为社区决策的重要依据。
细节中的改变:从垃圾分类到电梯更新
业委会的出色表现不仅体现在荣誉上,更体现在日常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中。随着电梯年久失修,居民们的抱怨声日益高涨。为了彻底解决电梯问题,业委会组成了由主任、物业经理、居民代表等人构成的“1号楼电梯改造工作小组”。小组积极协调市、区两级政府补贴政策,成功为小区争取到三台电梯的更新名额。在资金筹措方面,尽管维修基金能够覆盖大部分费用,业委会仍提议筹集额外资金以备将来之需,并透明公开每一笔资金的使用,确保居民心中的“账本”一清二楚。
垃圾分类的推进也是社区治理的重点之一。早在2019年《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前,虹祺花苑就开始了“定时定点投放”的试点工作。居民们逐渐适应新的投放机制,业委会与居委会联手在小区内设立了“误时投放点”,确保居民在不同时间段也能合理处置垃圾。通过党员志愿者的示范引领和监督巡查,社区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大幅提升,垃圾堆积和异味问题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虹祺花苑的居民不仅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还深切体会到社区共建带来的幸福感。正如一位住了十多年的居民所说:“现在的虹祺花苑,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群人共同守护、一起成长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