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新村街道全域呈现规整长方形,东西向汶水东路和南北向凉城路将辖区自然切割为“田”字形四个区块。凉城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立足区域实际,躬耕“一亩‘凉’田”,围绕打造基层党建“根据地”“供给地”“实践地”的目标,优化阵地布点、强化功能提升、凝聚发展合力,持续深化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建设,为推动全覆盖做好支撑保障。
“集群化”布局:优化阵地 贴近新兴领域需求
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在全覆盖工作前期对新兴领域数据底数以及党群服务阵地现状进行了细致排摸,以网格特点为切入点,以实际需求为着力点,积极盘活辖区内的党群服务阵地空间资源,在“小个专”群体等新兴领域集中的北中环广粤路科创街区等区域沿街打造各具特色的网格“主阵地”。
在北中环广粤路科创街区充分考虑了辖区汶水东路沿线的区域经济密度高、市场主体活跃、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等因素,联动园区自有阵地,将街道原有企业服务中心焕新建立党群服务站,以更具有针对性地服务好街区内科创类新兴领域市场主体。
在广灵二路街区立足生活居住区沿街商铺多、快递外卖等新就业群体集中的特点,在用好居民区党群服务站资源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沿街且高显示度的低碳环保体验馆“小木屋”。同时,与一街之隔的顺丰快递工作站合作,依托工间休息室打造顺丰党群服务点,让快递小哥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休憩的好去处。
在车站南路街区针对街区市场主体、网约车司机等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的特点,整合海天商务大厦楼宇党群服务阵地资源,打造新兴领域群体身边的24小时“不打烊”阵地,为其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和支持。
“组团式”推进:深化功能建设 提升党建工作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新兴领域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提升党建工作质量,街道统一编制《新兴领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工作模版》,积极构建“1+4+N”“家门口的党校”工作架构,通过“线上+线下”“党课预约制+派课制”的模式,更好保障网格内新兴领域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同时,立足街道双拥社区红色资源丰富优势,挖掘陈有仁老战士为代表的革命前辈先进事迹推出党史课程,将干休所荣誉室打造成为街区党课授课基地。组建由社区党务工作者、书记工作室成员和具有多年党建工作经验“老法师”等构成的带教团队,组团在阵地中对接基层党支部书记指导工作。
考虑到新就业群体对服务多元化的期待以及“小个专”对政策支持的需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在服务拓展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也全力以赴。结合新兴领域群体特点,分街区组建成立治理委员会,搭建起 “街社联动、商居共融” 的议事协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成功促成了 “潮汐” 停车、“活力四季”、店招焕新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商户人气不足、居民停车难等问题。同时,以基层治理学院凉城分院为依托,打造街区治理教学场景,开展多场针对两新组织和街区书记及党务工作者的培训,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此外,各网格保障主阵地充分整合群团、双拥、营商等服务资源,开展 “联‘新’有我” 系列活动。在炎炎夏日,为顺丰快递站点、叮咚买菜配送站、饿了么骑士驿站等新就业群体送去 1000 余份防暑用品,为 62 人次提供公益体检服务,还为广粤副食品市场商户子女链接非遗文化资源,开展 10 余场定向暑期亲子活动,持续为新兴领域群体提供多元化定制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项目化”实施:强化支撑保障 促进新兴领域发展
国庆前夕,凉城新村街道各网格保障主阵地精心筹备,充分考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兴领域群体在国庆期间的工作节奏,在其集中区域开展小型慰问活动和政策咨询服务,并通过“智慧党建”“凉城暖新”小程序及时发布活动信息。各网格保障主阵地除开展志愿服务以外,还依托“领航公益屋”项目平台发出倡议,鼓励新兴领域群体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社区治理。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网格保障主阵地的20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和多支服务团队参与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实效,凉城新村街道持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阵地运转制度化。秉持“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议、结在格中解、力在格中聚”的理念,建立健全片区网格工作机制。为4 个网格“主阵地”配备 86 名专兼职工作力量,3 名年轻干部担任街区党支部书记兼阵地负责人。二是特色工作项目化。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以增强服务有效性和吸引力为目标,打造“领航公益屋”“品凉城”“街社联动”等一系列特色工作项目,融合各方资源为阵地赋能。三是一站服务数字化。研发“凉城暖新”小程序,其“暖新地图”功能方便用户获取党群服务阵地信息及资讯政策,治理模块的积分制鼓励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下一步,凉城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将继续躬耕这“一亩‘凉’田”,建强网格“主阵地”,充分满足新兴领域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际需要,努力让阵地成为组织建设的“根据地”、资源集中的“供给地”、参与治理的“实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