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外滩街道党工委坚持“资源下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在发挥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三驾马车”联动效能上频出“实招”,深化拓展“社区规划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党建联建+小微实事+自治项目”治理社区“方寸之地”实践新路径,切实解决了一批民生“微实事”,有效提高群众满意度。
坚持“需求导向”联合居民共谋项目“施工图”
三联居民区党总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问计问需于民,以“一个支部一件实事”为抓手,在解决居民“眼前的、身边的、急需的”实事难事上下功夫,推进“无微不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建设,持续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将社区“边角余料”,通过“复活”再造,将低效空间打造成社区“亮点”,将“角落地界”打造成为可供居民议事、活动、交流和休闲娱乐的打卡地。“基层党建微阵地”项目的落地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利用“三会一课”、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征询党员、居民意见建议等形成立项,通过“亮思路、赛举措”的演讲展示提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惠民度,经街道评估审核通过后方可按流程实施。
三联小区不少居民向居委干部反映“小区入口需要修缮”“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要和周边环境匹配,最好美化一下”等需求。为此,三联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充分发挥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三驾马车”联动效能,着手制定社区入口改造方案。围绕居民关注的难点、痛点问题与社区规划师反复沟通,最终制定了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搭建社区与群众“连心桥”的“邻聚里”方案。施工过程中,社区组建“社工+物业+党员志愿者”的幸福改造小分队,对微改造项目进行全程参与和跟踪,通过“群众的事让群众参与监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原本不起眼的小区门头经过微更新、微改造、微治理后,蝶变成了一个集议事、宣传、休闲于一体的“家门口”红色阵地,让小区“面子”和“里子”焕然一新,不少居民还跟着地图开展北外滩city walk,这样以“新”换“心”的举措受到小区党员群众广泛好评。
坚持“街区共建”联动单位激活共治“新动能”
在打造社区治理项目的过程中,三联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探索“党建搭台+单位出力+群众参与”治理模式,依托北横通道项目部的专业施工优势,借助有资质的专业施工单位作为“社区合伙人”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居民区党组织搭台,联合“社区合伙人”开展“互助工坊”畅通居民“发声”渠道,利用“民主议事堂”充分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让居民参与方案设计,在街道党工委审定项目设计方案后推进实施,并让居民群众全过程参与跟踪改造。
针对公平大楼原本仅能容纳20辆电瓶车的狭小车棚缺乏管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问题,居民区党总支搭台召集业委会、物业、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一起集思广益,从“微”入手,携手北横通道项目部对其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与施工,这个昔日拥挤混乱、问题频发的车棚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宽敞明亮、能够轻松容纳60辆电瓶车的大型停车空间,极大地缓解了居民电瓶车停放难的问题。众多三联小区居民提出,希望能在小区入口处增设一盏明亮的路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区党总支主动与建工四建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共同策划并成功为小区安装了一盏意义非凡的路灯——不仅照亮了居民归家的道路,更是一盏迎接那些工作繁忙的大朋友、结束一天学习归来的小朋友、为上海建设默默奉献的新上海人,以及安享晚年生活的老年朋友们的温暖家灯。通过求真务实破解民生难题,让“边角余料”变成“金角银边”,激活社区共治“内循环”,带来了社区烟火气,也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资源下沉”联手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
为解决小区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这一安全隐患,三联居民区党总支坚持“资源下沉”,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通过党群共商、小区共享、项目共建等手段,着力打造“邻里更同心、环境更舒心、安居更放心”的“三联美好家园”,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相促、治理增效与服务提质同频共振、激发活力与发展赋能有机统一。
凭借小区达标奖励政策,居民区党总支联合街道房办积极行动将部分达标奖金用于改善小区基础设施,为公平大楼引入了先进的梯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有效杜绝了电瓶车上楼可能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确保了楼道与住宅的整洁与安全。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大楼的安全监控力度,居民区党总支在征询居民意见后,主动与专业的鹰眼公司进行了深入沟通与合作。经过友好协商,鹰眼公司同意为公平大楼的车棚以及一楼大厅免费安装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天候、无死角的视频监控覆盖。这一举措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心的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北外滩街道党工委牢牢聚焦民生“关键小事”,建强党建引领“红色引擎”,多措并举赋能基层治理,量体裁衣推出各居民区“无微不治”基层党建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一体谋划推进“苗圃变森林”,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为民生疏堵、促治理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