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凉城新村街道各居委会的社区工作室内,一块块印有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员姓名、联系方式的“社区联系牌”放置在显眼处,方便社区居民联系执法队员,进一步加深居民对执法队工作的了解,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便捷。
今年以来,凉城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以察民情、访民意、答疑惑、解难题为目标,积极开展“城管进社区”行动,并在辖区内25个居民区设立了“城管社区工作室”,主动搭建与社区居民互动平台,丰富延伸城市管理内涵,变“请过来”为“走进去”,持续提升市民对“家门口”城市管理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建立机制 推动人员力量下沉
梦湖苑居民区城管社区工作室联络员季忠斌介绍,“每周至少半天要驻点社区工作室,接受居民咨询和问题反映。”
不同于以往在中队处理各类案件的单一模式,社区工作室的设立要求执法队员更加频繁地与居民面对面交流,面对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多变。为此,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着力推进“党务、业务、服务”三位一体,进一步明确城管进社区工作的制度规范、职责要求和工作流程,编制了全新的“一笔一本二十一条”,为城管进社区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一笔”记录着每一次与居民的沟通细节,“一本”工作本则巧妙地将问题记录与解决进度分开,对标对表,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而“二十一条”则是城管中队根据社区实际定制的执法政策小册子,它不仅是城管队员执法时的依据,更是向居民普及法规、增强信任的重要工具。同时,城管社区工作室积极发挥“三所联动”优势,队员们通过参加社区联席会、睦邻协商会等,让执法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对社区及物业巡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做出处置,避免积小成大。
双向奔赴 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成为“社区城管人”既是一项新的工作要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城管社区工作室是将投诉受理、城管执法、普法宣传、服务群众等窗口搬到居民家门口,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面对面排忧解难。围绕违法搭建、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毁绿占绿、占用物业共用部分等现象,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社区法治宣传活动,引导居民“知法、用法、守法”,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能够更迅速的制止社区违法行为。
城管社区工作室融入居委会“沉浸式办公”,把办公场所变成“家”,让更多的居民能走进来,同时让居委干部、执法队员能走入居民的家中,实现双向的沉浸,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当中来,把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自治理念带入到更多的社区中,让大家能够共同参与、共治共享。
协同联动 开展违规行为整治
针对居民反映较多的社区内违法搭建、破墙开门、破坏房屋承重结构、毁绿占绿、电动自行车安全等问题,通过“城管社区工作室”平台,会同相关部门形成工作联动,第一时间形成工作方案,开展整治,力争问题现场受理、就地解决。
对于城管每周进社区开展工作,秀苑小区的林阿姨非常开心,她表示,工作模式比以往更接地气,对老年人也更有好。我们小区里有些业主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就用彩钢泡沫板等易燃材料擅自在天井里搭建构筑物,有的直接破坏承重墙,打通客厅和房间。以前发现这类问题我们要么告诉居委要么打12345投诉,但是回访电话一个接一个,我听的头疼,现在方便多了,我直接联系小丁,我就带着他去现场,不仅可以直接制止正在施工的违法建筑,面对面的沟通我觉得也非常方便。
“城管社区工作室”的设立,是推动城市管理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近的重要一步。目前,凉城新村街道综合执法队已创建社区城管工作室25个,接下来将重点打造3个精品工作室。未来,随着“城管码”、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城管社区工作室”将成为更多社区治理难题的“解铃人”,为构建和谐宜居社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