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北路街道党工委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六大工程”,在2023年度推动实施了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头雁聚力项目”,突出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使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肩上有担子、身上有责任、工作有压力,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把“头雁聚力项目”纳入街道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实施“办好群众心上事”实践活动之中,把每个项目做成民心工程、民生实事,在看得见各方参与、看得见整体变化、看得见品质提升、看得见群众点赞的“四个看得见”中,形成“一居一品”“一居一靓”,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
在位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恒盛里,有着一条长150米、宽约5米的狭窄空间。如何在这一空间进行改造,充分提高老弄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提升居住品质,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此,四川北路街道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将把社区打造为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作为自己2023年度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头雁聚力项目”,聚焦恒盛里这种海派里弄内部的“边角地”“夹心地”,积极实施微更新的城市更新项目,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将狭长空间打造成供居民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五感花园”,活化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里弄空间。
“人文历史+康养理念”融入微更新
恒盛里是条百年老弄堂,“七君子”领头人沈钧儒及方光焘、胡愈之、章克标等文学家曾在这里居住,与恒丰里、四达里统一归属四川北路街道山一居委会管辖,辖区内老年人口较多,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42.63%。走入小巷,先是被开得正艳的凌霄花吸引目光,紧接着看到老人坐在藤椅上纳凉、孩童们在健身设施上玩耍……这一处微更新后的小天地正在诉说着岁月静好。
山一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会同街道社区服务办、社区管理办等相关科室着眼于恒盛里一处狭长的公共空间,围绕“改什么”“怎么改”,提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公共功能、提升生活品质等三个方面的想法,对这里进行微更新改造。
在改造前,这里曾是压在居民心头的一块石头一一“六间房”。“六间房”于1958年兴建,是六间连体的平层房,原先是里弄加工厂,后出租给来沪人员,属于历史存量违章建筑。由于该房占用了2/3的弄堂通道,不仅有碍周边居民出行,也影响到了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山一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回应居民群众关切,会同街道相关科室和综合行政执法队,将“六间房”成功拆除。
“六间房”拆除后,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在这里打造了曲线型花坛、铺设了塑胶地坪、简单安装了一些运动设施,基本满足了居民健身休闲的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坪开始起皮破损、一些运动设施也出现了锈蚀的情况……
为此,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思考结合全国老年友好社区创建的契机,系统对这处空间开展一次微更新改造,不仅要解决上述问题,还在社区服务办的支持下,将健康科学养老引入百年石库门老弄堂,通过芳香植物、按摩铺地、人工造声、暖色环境等艺术疗愈空间改善方式,将这里打造成刺激老人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的“五感花园”。
多功能展示柜、彩色壁画、爬藤廊架……微更新后的公共空间由绿荫停车段、共享花园段、康体活力段、静心休闲段、三香互动段功能区组成。动静结合,功能复合,“一站式”满足居民日常晾晒、机动车停放、康养健身、休闲娱乐等多层次需求。
除了康养理念,区域内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也融入了此次微更新。多功能展示柜里展示的是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大量虹色文化点位插画海报,而墙面上是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人物壁画。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设计团队将四川北路街道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本次微更新深度融合,不仅加强既有空间对社区人文历史的表现,也凸显了城市更新向美而行的理念。
“茶香议事+积极参与”,微更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微更新之前,山一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就充分发挥“茶香议事、书香文明、花香美丽”的“三香弄堂”运行机制,通过召开茶香议事会、党群联席会、张贴微更新公告、微信征求居民意见、网格化走访社区居民等多种形式,收集梳理居民群众的诉求并逐一登记。“人行过道能不能拓宽啊”“黄色塑胶地坪能换成其他的颜色吗”“之前这条巷子里有个曲线型花坛,弯弯曲曲占用了本来就不宽的弄堂太多空间,这次我们告知设计团队一定要‘往里缩’,尽量给居民留出较宽的人行通道。”一系列相关问题在收集到之后,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在茶香议事中让居民积极参与讨论微更新方案的完善,并协调街道、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不断优化微更新方案。
设计方案很快“出炉”:原来的黄色塑胶地坪换成绿色、拆除曲线型花坛……但紧接着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戴阿姨住在这条巷子的32号,平时喜欢花花草草,家门口放置了几十盆盆景,有不少都是从外地“淘”来的珍贵品种。在方案公示阶段得知这里要改造成共享菜园,就和居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很多邻居都说这些盆景郁郁葱葱很是雅致,共享菜园能不能换成共享花园。”最终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居民的同意,设计团队修改方案将这里改造成上下两层台阶平台,供戴阿姨放置盆景,现在这里也成为“五感花园”的一处微景观。
对于此次微更新,居民热情都很高涨,在三香互动段布置花园场景时很多居民都参与进来。50号的居民在这里放置了两个藤椅和一个茶几,还特地买了一把大的遮阳伞。现在很多路过的居民都会坐在藤椅上歇歇脚。
四川北路街道通过实施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头雁聚力项目”,突出“实”的导向,做好“融”的文章,以绣花功夫实施城市更新,在利用海派里弄建筑特点、保持弄堂格局尺度、延续地区风貌特色的基础上,精细化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将环境设施“硬件”与人文生活“软件”共同优化提升,在历史风貌区延续城市文脉,让辖区居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