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牵系着千家万户,北外滩街道各居民区坚持将“一居一品”项目打造同“我为群众办实事”“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等实践活动相结合,聚焦群众关心的社区环境、邻里关系、楼道治理、为老服务等重难点问题,从 “走实走心的实践”“有里有面的议事”“多姿多彩的活动”“可见可触的变化”四个角度,分别收录不同定位、不同侧重的居民区自治项目,记录项目开展细节故事、项目负责人和居民群众参与的心路历程,描绘社区幸福愿景。
“6厘米工作法”在细节上见真章
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汉阳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小区老旧,乱搭乱建、房屋老化、铁门腐蚀、门前平台坑坑洼洼等问题都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小区内老龄人口较多,居民们都期盼着小区环境能得到改善,但在经过美丽家园改造后,新修的台阶却给居民带来了些许不便。
针对这一问题,汉阳居委会积极倾听居民意见,整合多方力量,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并总结提炼出了“6厘米工作法”——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处理好大局与细节、政绩与实绩、民事与民生的关系,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各有所需便民改造一波三折
汉阳小区是个沿街面的小区,靠近梧州路路口一段楼栋门口的过道上,曾长期堆放着各类杂物,居民对此怨声载道。在综合改造时,施工方把这里修整一新,并做成了平台。新砌好的平台与街面之间存在15厘米左右的落差,施工方就做了一级带斜坡的台阶。本是为了方便居民出行,不料居民对此并不“买账”,有位80岁的老伯到居委投诉:“这个新修的台阶变成了坡道,我们老年人很难一步跨上去,又容易滑倒,还不如以前呢!
对于居民的诉求,居委会不敢懈怠,立即组织居委干部到老人反映的东余杭路218、220、222号三幢楼实地查看,发现对“台阶改坡道”表示不满的居民不在少数,于是便让施工人员重新改成台阶。没想到,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三幢楼里的小部分居民和外来租户力挺坡道改建:“坡道方便电动车上下,我们觉得很好,不要改!”
一级台阶看似小问题,却是关系着民生的大问题。基层工作无小事,汉阳居委会决定,多听意见、广纳建议,拿出一个真正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案,消弭矛盾、大家得益,不能让这件便民的好事,变成降低居民幸福度的“坏事”。
集思广益“割”出贴心6厘米
第二天,汉阳居委会和业委会召开了现场会,出席人员有小区党小组长、居民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和专业人士。针对台阶成坡道、居民出行不便的现状,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要确保老人的出行安全,也要保证有电动车的居民进出方便,这个平衡点一定要掌握好。”汉阳居委会以此为基准,认真研究现场会上各方代表的意见,反复与施工队和居民沟通协商,最终采取了居民提出的建议:在台阶6厘米处“割”一刀,去除斜坡,变为两级台阶,并在临近东余杭路口的台阶处留了一个小坡道,电动车、轮椅上下。
尽管“硬割”的台阶美观度不如之前,居民们却好评连连,还有多位老年居民到书记办公室致谢:“别小看这6厘米,有了它,我们老年人走上走下就方便多了!”
“真的很感谢我们的汉阳居委会,我们有什么需求你们都听着,我们反映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
从“让人不便的平台”到“令人满意的平台”的转变,中间只差了短短6厘米,这让汉阳居委会感悟良多:“基层工作的群众满意度,往往就取决于这‘6厘米’。”要实实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把细节做到让群众满意。带着民意、民智的细节处理方案,群众会真心支持,更会自发守护。
通过这个美丽家园改造过程中的小插曲,北外滩街道总结提炼出“6厘米工作法”,作为做好居民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今,“6厘米工作法”已成了社区工作的准绳,基层工作者时刻提醒自己要“抓好6厘米”。在小区花坛维护、安装非机动车智能充电桩等贴近民心的便民工作中,“6厘米工作法”都发挥了显著效用。
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基层工作中,细节至关重要,基层工作者应当学会倾听居民需求、用细节回应需求,把细节做好、做到位,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工作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