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殷切嘱托转化为不竭动力,嘉兴佳话微信公众号推出“牢记嘱托”专栏,通过聚焦嘉兴社区居民关注的民生服务、社区治理、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实践创新,全方位展现嘉兴路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工作风采,立体式呈现嘉兴社区配合“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战略目标建设的点点滴滴,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嘉兴社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软实力提升。期待您的阅读,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小区目前唯一加装成功的电梯,在今年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作用,楼栋居民做核酸、运送物质,比过去方便太多啦!”
榆兰居民区建成使用的这座电梯,位于远洋新村小区12号楼,投入使用10个月来,不仅方便居民上下,更使“悬空老人”成为安全出行的最大受益者。
远洋新村建成于1979年,14个楼栋住着300户64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三分之一。榆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红梅说,远洋新村是典型的“老旧小”,老人中大病、残疾的不在少数,平安出行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居民区党组织广泛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把为民办实事的焦点聚集在加装电梯上,以解决突出的“悬空老人”出行问题,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加梯一波三折
经过排摸,八成以上住户“希望加装电梯”。然而,专业机构评估后给出结论,14个门栋中只有12号楼符合条件。居委会进行问卷调查,小区居民很快达成共识:“一个门栋也要装,能装一个是一个。”为推动加梯工程落地见效,远洋新村于2019年底启动这一事项。
榆兰居委主任吕雪莲全程参与老房加梯。对这项工作的困难程度深有体会。“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刚刚启动的加梯工作不得不暂停,半年后才又重新开始。”
老房加装电梯,最大的难题在于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有的居民提出,自己对电梯无需求,有的认为加装电梯带来了通风、采光、噪音等问题。为此,居民区党总支搭建平台,经过居民推选成立了由业委会主任、楼组长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加梯三人小组”,积极协调楼里的每户居民,组织居民面对面沟通,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梳理提出的问题,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进行商讨。
面对加装流程怎么走、采光通风是否有影响、楼层价格怎么算等居民关心的问题,居民区党组织带领居委会和“三人小组”做足了功课,一条一条详细解答,打消了居民疑虑,为推进加梯铺下坚实的基础。工程开工前,加装费用一次性全部收齐,避免了后续矛盾、节外生枝。
困难一一化解
随着加梯工作的推进,各种困难接踵而来。
远洋新村加梯工作从启动到投入使用,经历了代建公司更换施工方、设备运输、计划进度,直至扶手样式、刷卡方式、电梯朝向、单开门还是双开门等等大大小小的问题、难关无计基数。
电梯设备安装前要有地方卸货。可是远洋新村“小巧精致”,不仅没地方而且要从隔壁小区借道才能运到12号楼。
与远洋新村一墙之隔的榆兰新村小区,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通道也很狭窄,加上小区刚刚进行过整修,一些居民不同意“借道”。居委会先是通过街道,在和平公园休园改造项目中协调出一块地方,解决了卸货问题。随后,居委干部到榆兰小区上门沟通,一个一个做工作,最终借道成功。
与此同时,榆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红梅还找到12号楼组长张明德阿姨。张阿姨表示:“作为一名楼组长,在推动加装电梯这件事上,我理应起到表率作用。”基于对每家每户情况的了解,80多岁的张阿姨主动上门,一户户地做思想工作。与此同时,居民区第一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顾其林也全程参与电梯加装,特别在前期与设计方多次奔波于规划和设计部门;在业主表决按面积分摊费用后,他又请了在同济大学的女婿一起帮忙计算;同时楼内党员志愿者戴美芳、杨伍畊等也纷纷加入,帮着一起做工作。邻居们由陌生到熟悉,逐渐解开了心结。最终,12号楼的电梯在2022年元旦前夕,欢快地上上下下。
“达人”为社区助力
12号4楼的汪骅50出头,从事过工程监理等工作,在邻居眼里是加梯工作的“行家”。汪骅不负众望,在与代建方、施工方的讨论中,不断给予专业建议。在加梯过程中,汪骅参与居民区党组织搭建平台召开的居民自治议事会多达数十场。一次次参与居民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助推流程优化、进度加快。为规范加梯工作后续管理相关流程,受居民区党组织和“加梯三人小组”委托,汪骅执笔起草了《电梯使用公约》和《电梯管理公约》。此公约在议事会上也进行了详细商讨,并一致通过。
自家楼栋的电梯顺利落地,汪骅成了居民心目中的“达人”。楼组长张明德阿姨搬走后,居民推举他为12号楼新的楼组长。他也拿出更多时间参与社区治理,疫情防控期间,大筛、守门他都全程参与。自己也在小区自治中找到了价值体现。
寻找最大“公约数”
加装电梯后,老房子出现了奇妙现象——邻居关系更加融洽。这与加装电梯的“全过程民主”息息相关,无论是成立“加梯三人自治小组”、征询意见、分摊费用、遴选电梯建设单位等,都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增加了居民间的交流,电梯安装好后,更给老居民带来了沟通交流的便利。
在嘉兴路街道,加装电梯就是居民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是全方位民主、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只有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城市的磅礴力量。未来,街道将进一步创新“嘉兴模式”,把老房加梯工作与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微更新微改造等工作整合,通过多项目叠加推动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努力把民心工程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