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江湾镇街道未保站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通力合作,利用“腾讯会议”这个线上平台,再次邀请青少年事务社工王宁老师与辖区内的未成年人进行了一场继7月8日开展的《面对亲子沟通中的冲突,我们应该这么做》后的又一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关于“习惯养成”的讲座交流活动。
王老师先通过要给身体小实验,让同学们了解作为动词讲的“习惯”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比如,有人习惯了早起、有人习惯了喝冰水、还有人习惯了夜跑。接着,社工切入主题,向大家介绍了作为名词讲的“习惯”又是什么意思。它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例如,饭后漱口、骑自行车上学、周末打球。
那么,一个行为的产生到底和什么有关呢?它与动机、能力和提示有关。王老师又以“吃饭”为例。所谓,民以食为天。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于吃饭这件事,特别是饿了的时候,动机是很强烈的。能力方面也不是问题。无论是用筷子吃中餐,还是用刀叉吃西餐,都是很容易做到的。还差一个要素,提示,比如妈妈的那句“小宝,回家吃饭了。”
在解释了行为公式之后,王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焦点地图”工具的使用步骤。首先,明确个人的愿望和目标。其次,探索尽可能多的行为选项。第三,从“是否有效果”和“能否做到”两个维度来为自己匹配具体的行为,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黄金行为”。最后,通过情境提示和行动提示来让“黄金行为”更容易发生、更容易保持。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王老师以“储备1000个英文单词”为目标,演示如何使用“焦点地图”工具。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让我们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入手,展开那幅属于自己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