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由29名司法工作者组成,他们当中有全国、市级优秀公诉人,也有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优秀团干部等荣誉获得者;有审判业务骨干,也有经验丰富的司法警察、政工、宣传、技术保障条线的司法行政人员。
他们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在区委政法委的召集下,从4月初开始,以整建制的形式下沉支援江湾镇街道、北外滩街道。
他们驻扎深耕于一线,出入在疫情最严重的社区楼栋,穿梭在为百姓配药的街巷,他们在烈日下搬运物资,也在暴雨中清运垃圾,他们更用司法工作者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为疫情防控和社区治理贡献司法工作者的智慧。
一纸志愿者公约
法院的蒋仕翔是北外滩街道三联居民区的临时党支部书记,从4月12日下沉三联居委后,他每天都准时到居委报到,参与核酸筛查、搬运物资、巡逻劝阻等工作,可始终有个念头在他脑子里打转:随着疫情防控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防控转换,我还能帮居委做些什么。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在蕃兴居民区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的法院王铭捷和在海宁居民区专门负责配药的检察院陆巍,他们互相交流了想法,三人一拍即合,由三联居民区先行先试,广泛发动社区志愿者,号召居民共同抗疫,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于是,经过连夜反复打磨,《三联居民区志愿服务公约》《三联居民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项目指南》新鲜出炉。第二天蒋仕翔略带忐忑地将《公约》和《指南》拿给居委同志看,居委同志非常支持和欢迎,这无疑给蒋仕翔吃了一颗定心丸。得到居委认同意味着跨出了第一步,接下去就要赢得居民支持。
随后,他又根据《指南》细分了志愿者服务项目:核酸扫码、核酸采样、秩序维护、物资搬运(分发)、社区配药、巡逻值守等,志愿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填写服务项目、服务地点、服务时段。《公约》发出去后,居民反响热烈,纷纷填写自己的服务意愿,1名、3名、10名、25名……56名,志愿者信息库建立起来了!蒋仕翔说,看到居民们非常认真地填写志愿者服务表,很有感触,这个数据库里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职位、能力虽然不同,但都是三联居民区宝贵的人力资源。从居民的热情中可以看到这是守护自己家园的共情,也是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心。下沉支援总有撤离的一天,蒋仕翔希望等到自己回归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能给居民区留下一份无论何时都有用有益的宝典。
胡俊高其实年纪并不大,但大家喜欢叫他老胡,大概因为他做事沉稳可靠。老胡是法院的技术骨干,下沉北外滩街道已经一个多月,他身上有了一个新的标签“消杀规划师”。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是消毒路线,消灭的是焦虑和病毒,换回的是老百姓的安心和一方平安”。
他在工作中了解到,有时候居委和街道、消杀队信息对接不通畅,有时候地址推送有先后,导致消杀队要走“回头路”。为了能优化信息对接,寻求“不走回头路,不漏一处地”的最优路线,他通过收集居民的需求,按照紧迫程度和出征方向进行分类,安排消杀人员按路线由远到近完成,留下两组机动人员负责突发的临时任务。为了让居委同志和居民更了解消杀的过程,他还拟定了一份《消杀工作明白单》及流程图,将消杀工作所有涉及的信息全部归类汇总,方便各方提供数据,有效完成信息对接。流程图更是清晰易懂,别看这小小的流程图,老胡用XMind画图技术几易其稿。
他也曾担心居民能否理解、支持消杀工作,也曾了解到居民内心的纠结,他们既对终末消毒有顾虑有担忧,但又希望能有一个安全清洁的环境。老胡想,只要把消杀工作做细、做全、做专业、做贴心,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请”来了队友——全国优秀公诉人周健,从依法依规的角度,梳理了消毒的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还和检法的同事一起研究了消毒工作的规范告知程序、涵盖法律依据、权利保障、监督评价、公开承诺等内容,做到有理有据、合法合规。做群众工作就是要把话讲清楚,把过程给居民看,居民自然就能理解,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消除居民心中的顾虑。他还打趣道:“我已经和好几个居委‘打’成一片,形成良性互动,居委工作人员还将居民的感谢转发给我,能得到居民的理解配合,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每一份宝贵的经验都是在碰了一鼻子灰之后积累起来的。在海宁居委负责配药任务的检察院周健、陆巍、孙全祥、张轶欢特别有感触。因为没有写清楚需要的胰岛素具体型号而无法开药方,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配药失败,这让刚开始配药的孙全祥很自责。为了减少这些遗憾,想到急需救命药的居民,他将自己的反思和对配药工作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一份“配药攻略”,当晚就发给居委同志。
陆巍和张轶欢经常穿梭在各个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他们在海宁居委帮忙配药的时间最长,遇到的情况也最多。“看着居委干部交给我的一张张居民的社保卡,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张张薄薄的卡片,更多的是居民盼望用药的急切心情。”在第一次为居民配药的时候,张轶欢一边认真登记着配药信息,一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居民写的药品单子五花八门,每个医院配药流程也不一样,有些志愿者去医院配药会疏于自身防护……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和对居民用药焦虑的感同身受,让陆巍和张轶欢萌生了制定一份代配药指南的想法。他们利用休整时间,认真回顾总结配药过程中的“得”与“失”,迅速制定了《北外滩街道志愿者代配药指南》。这份《指南》从志愿者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如何收集居民需求提前做好计划,以及到第一人民医院、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中心配药的不同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常见问题,都能在《指南》里快速找到答案。《指南》还附上《代配药所需药品清单(样式)》,将居民的配药需求汇集成统一格式,一目了然。陆巍还贴心地设计了《线下代配药常见问题Q&A》,列明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他说在写这份《指南》时,这一个多月的配药心路历程历历在目。这绝对不是一份纸上谈兵的指南,而是一份实实在在可以帮到居民、帮到配药志愿者的宝藏攻略。
一份门岗职责指引
江湾镇街道红馥里社区驻扎着8名来自虹口法院的队员,他们从不熟悉社情民貌的“外来客”,到现在成为居委、居民最熟悉的“身边人”。社区情况越来越好了,队员们打心里高兴,但他们仍然不忘防反弹这一任务,与居委及时商议研究小区社会面管控的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并主动请缨承担门岗和快递“一出一进”两个关键关口的值守工作。
值守的第一天,队员们就遇到了很多“意外状况”。进出门岗的人员不少、理由繁多,有看病、配药的,有医护、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也有环卫保洁人员……除了上述人员,还有方舱、隔离点回来的居民,有从事快递及其他保供工作返回人员……再加之小区保安力量较少,一忙起来就难免陷入无序。
也许是职业习惯,对这些出门的理由要分出真伪,对千头万绪要理出思路,8名法院队员结合第一天门岗值守的经验当晚进行了复盘,在与居委沟通后,迅速对门岗管理提出改良思路:“控源头—明标准—处突发”。在外出人员中配药就医的占大多数,他们提出要最大程度发挥配药志愿者队伍作用,由志愿者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统一配药,大幅减少居民自行外出配药的情况;又要对外出配药就医回来的居民做好情况审核,除回收当日有效通行证外,还需出示配药、就医的相关凭证或者付款记录并做好政策解释,提示“非必要不出小区”,对于违反管理要求外出的居民要严肃指出、以理服人。为了让门岗值守人员执勤劝阻更有底气,队员们还认真研究了相关管控政策,梳理制定了小区大门岗位和快递岗位操作指引,明确了不同类型进出人员的管理口径。当然,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突发情况,队员们与居委、保安一同做好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门岗秩序不乱,进出管控有序。
红馥里是个大型社区,快递最多的一天接近2000件(不包含团购),因此门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严防快递物品的输入性风险。队员们与社区志愿者、其他下沉机关干部协商确定了快递岗位值守时间表,分时段、全覆盖开展快递管理工作,加强快递员、保供人员资质审核,严格落实消杀后静置一段时间的要求,并安排志愿者车队无间断配送至各楼栋,大大减少居民到门口取快递带来的聚集风险。
这支检法下沉干部突击队成立至今,一刻未曾停歇。他们见证过疫情下十二时辰的烈日与星空,也见证过白天寂静的街巷与深夜的万家灯火。下沉抗疫的日子里,他们一直在思考着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答案便是用踏石留印的干劲去守护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