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上22时许接到任务,到次日凌晨0时许组建好队伍,不到2个小时;从凌晨1时许对接好工作,到早上8点第一批15人到岗,不到7个小时。
4月9日晚22时许,接到虹口区下沉基层支援的任务,区委政法委紧急召集区法院、区检察院,组成了一支29人的志愿者队伍,在区委组织部的指导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分批支援江湾镇街道、北外滩街道。两支小分队分处虹口区一南一北,守望相助,互相鼓劲,朝着同一个目标在各自的阵地上坚守着、奋斗着。
“希望法检这支队伍能充分发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发挥公正有温度的沟通能力,协助街道、居委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安抚稳定好居民情绪,关心照顾好有特殊困难的群众,真正发挥法检精英队伍的力量。”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赵璐于集结当日的凌晨2:33分在微信群里这样鼓励大家。
让党旗飘扬在战“疫”的最前线
“大家好,特殊时期,我们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这次咱们临时党支部会议。”江湾队、北外滩队经过请示和准备,相继成立了2个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的成立是为了快速凝聚党员的先锋模范力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两位临时党支部书记不约而同说。
临时党支部除了发动党员志愿者带头上岗,率先垂范,承担最吃重的工作,到最吃劲的地方去,也积极号召全体队员深入体验社区管理,加大与居委的沟通,收集居民的诉求。支部每天都会汇总各工作小组和队员们的日报,总结记录好工作日志,做好支部台账。在支援过程中,他们不断梳理发现的问题和收到的意见建议,找准抗疫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痛点,集思广益把工作理顺,并提炼好的经验做法,与街道、居委共同协商探讨解决之道,群策群力为开展好社区服务工作贡献司法者的智慧与力量。
来了就要把自己当做居委的人
“来了就要把自己当做居委的人。”法院的蒋仕翔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一次搬运物资到7楼的过程中,突感呼吸不畅,自己紧急做了调整,又再次扛起物资往上爬。4月19日他被任命为三联居民区机关下沉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他说:“临危受命,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是一份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别的不多说,埋头苦干就是了。”
“要问与医生去封控楼上门单采害不害怕,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但是我们严格按照教学视频穿脱防护装备,不给病毒可乘之机。”检察院的陆巍淡定地说,“我们都认真学习了穿脱防护教程,每一步都不马虎。既然来了,哪怕再危险也要协助居委做好每一件事。”
法院的何元龙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春阳里社区帮忙,他腼腆地说:“我做的事情普普通通,居委干部做什么,我也做什么,我和他们共进退。”
“今天去收垃圾了,湿垃圾在高温天很容易腐化,要赶快清理。”从江湾队临时听命支援北外滩的检察院周健是一名全国业务能手,中午刚到北外滩街道,吃完中饭就马不停蹄地与另外两名队员赶到居委报到。问起收垃圾累吗,臭吗,他说:“活总是要有人干的。”朴实的话语却折射出志愿者们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品质。
群众的点赞是我们的动力
“谢谢你们。”这是志愿者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连轴转的日子里,社区成为他们最值得付出的“家”,他们留下的是背影,收获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
4月11日晚上6点30,江湾队接到了前往封控楼分发抗原试剂和防护口罩的任务。封控时间眼看一天天变长,楼里的居民难免情绪有些波动。紧张、不安,所有人在沉默中穿上防护装备,挨家挨户将抗原试剂和口罩放到居民的家门口。“哐哐哐!”突然,其中一户居民从门内敲响了自家的铁门。志愿者们不约而同看向对方,心中一紧。“谢谢!”特别大声的一句感谢从铁门里传出来。
“居民们真的很好,他们很艰难,但是也都很体谅我们,挺感动的。”江湾队的队员们感慨道,“就算再累,有群众的点赞和感谢,就能一扫疲累,值了!”
防护服里流下的每一滴汗、脸上手上留下的每一道压痕、凌晨三点的每一个呼吸,都是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协助核酸检测、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搬运物资、进行消杀工作,还要协调社区居民,照顾每个人的合理要求,有时甚至需要工作到凌晨,每天超强度的工作负荷没有让志愿者有一丝动摇。
这支队伍里藏龙卧虎
江湾队的张能和北外滩队的肖阳分别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宣传骨干,他们不仅认真完成每一天的支援任务,还用心记录着每一个触动心弦的瞬间。他们通过宣传平台将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字、图片、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
每天笑呵呵的胡俊高是法院技术保障部门的一员,他一边要保障法院的远程开庭,一边要安排消杀工作。为了不麻烦街道,他自己装起了工作电脑,他打趣道,又干起了老本行。
孙全祥是一名退役军人,转业后到了检察院工作,在部队工作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做事细致仔细、凡事总结思考的习惯。他在帮助居民配药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配药攻略”,分享给居委干部,好让急需的药品更快速准确地送到居民手中。
人心齐方能泰山移
有队员发现,我们这两支小分队都没有一张“露脸”的合影。江湾队只有一张夜色下的背影合照,而北外滩队甚至都没有一张完整的集体合影。
他们白天碰面后总是匆匆穿上大白,确定好分组,投入忙碌的支援工作;因为分工不同,有的队员上“白班”,有的上“夜班”。但也偶尔会在某一闲时,通过视频,摘下口罩,看看每个人的“庐山真面目”,一起聊聊有趣的故事、难忘的事情,相互鼓劲打气。这些场景总能被有着职业敏感度、干宣传工作的队员捕捉到,也就有了一些“线上”合影。
当然每次“线上见面会”都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做好自身防护。有经验的队员结合实例,现身说法,将防护服穿脱的要点一一跟大家强调,干货满满。检察院的张智博和法院的刘毅、范立俊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总是抢着做大家的后勤保障员。
29名队员就这样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不因分工、距离、时空而分割,他们是散落在各自岗位上的点点星光,用微光凝聚成一道光芒,在黑暗中照亮前程。他们相互约定,在战“疫”胜利之后,一定要一起撸个串。
“平安回家后,一定要向女儿好好炫耀这次经历。”法院的唐辰佶是位热心人,只要有志愿服务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这次支援期间,他常常想起女儿,出发前他曾给女儿留过一封信:“老爸有任务先走了,你在家要好好听外婆的话,认真上网课,等着老妈和老爸顺利回家。”
有些队员离开家的时候,都没来得及好好抱一抱自己的孩子,都没来得及好好跟父母叮嘱一番。他们舍弃自己的小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疫”第一线,奔向群众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有一种责任叫做逆行而上,有一种精神叫做敢于担当,有一种感动叫做众志成城,“疫情不灭,我们不退”是他们响亮的口号,也是他们恪守的承诺。
多想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好,但他们却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政法铁军战“疫”志愿者。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