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民政局在虹口、长宁两区开展了“时间银行”试点;2020年8月,市级试点范围扩大到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五区各街镇。作为特色试点项目之一,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并储蓄服务时间,待需要时兑换相关服务的机制一直备受关注。自试点以来,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不仅扩充了志愿服务内容,在“时间币”兑换服务上,也动了不少脑筋。
志愿服务内容多
今年62岁的盛美芬曾从事居委工作,退休后便做了为老服务志愿者。为老服务内容多而庞杂,最让盛阿姨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便是陪一位孤老就诊。“老人一个人在家,突发疾病,需要去医院。”盛阿姨说,因为老人平日里最信任的便是志愿者,所以在需要帮助时,第一个联系了为老服务志愿者。盛阿姨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把老人送进了急诊室,直到老人的亲戚来到医院,志愿者们才放心离开。这样的为老服务经历对盛阿姨和她的同伴们来说,只是普通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但对于老人们来说却是称得上“雪中送炭”的情义。
除了需要紧急帮助的老人们,平时,跨区为本地户籍老人庆生、陪伴老人就医配药等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为了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凉城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街道志愿服务内容已扩充至助医、助聊、助洁、助学等4大类21小项。
据凉城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激励志愿者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以促进志愿服务与养老服务互融互通,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助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前年底,街道正式成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水电服务点,推进虹口区“时间银行”时间币通存通兑,同时探索“街道分行+长照服务点”工作模式。试行一年多来,先后吸引了银发越剧团、企业、学校、社会团体青年志愿者近200人开展助老志愿服务800多小时。
“时间币”可兑“福利”
除了这次陪孤老就诊的经历,还有一次和老人看电影的活动也让盛阿姨记忆犹新。去年7月和10月,盛阿姨和几位志愿者一起陪数十位老人观看了两部电影。看电影也是为老服务的一部分吗?并不是。其实,观影活动是为老服务志愿者们用自己储蓄的“时间币”兑换的服务之一。“我们启动‘时间币’兑换后,有志愿者提出,想把兑换的服务赠送给老人们,跟他们一起分享。”该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才有了志愿者与被服务老人的一次“亲密互动”。
去年4月,街道启动“时间币”兑换工作,对在“时间银行”提供服务满一年的志愿者,推出体验类、协助类、文化类服务,如日托及家床服务体验、代配药、陪医服务及红色电影等,切实推进志愿服务兑换循环。
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不少兑换服务还未能实现,“待疫情平稳后,街道还将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上海一日游等一系列兑换服务。”下一阶段,街道将继续加强服务资源融合,在服务模式、服务兑换及运行管理方面下功夫,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让志愿服务更有影响力和辐射力。据统计,目前该街道时间银行志愿者130人,服务对象145人,时间币累计7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