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四平路与溧阳路的交界处,有一片被邢家桥北路和海伦路环绕的旧式里弄石库门住宅区,这就是浙兴里小区。浙兴里建于20世纪30年代,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小区内有着远近闻名的沈尹默故居,并且小区内还有一处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旧址。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邻居,时间久了,常有着“一家门”的感觉,颇让人羡慕。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人员的流动,弄堂里讲南腔北调各地方言的人多了起来,人口明显增长。外来人口多、困难人员多、老龄人口多、回沪知青多已经成为浙兴里的新状况,而由于老式里弄小区呈现出与现代居住理念的差异时,各类因共用部位使用、车辆停放等邻里矛盾由此产生,影响着小区的安定。邻里之间的纠纷争吵多了起来,“一家门”的味道渐渐消失了。
党群服务站里面来了一批“爱管闲事”的“老娘舅”
“不要让纠纷升级、别把弄堂的风情丢失”,浙兴居民区第二党支部的广大党员们在一次支部大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并且与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正准备深入开展的“民情家访”活动不谋而合。搜集社情民意,掌握矛盾纠纷的动向,摸清居民的利益诉求,寻找睦邻友好的共通点......,这一项项工作记录在党总支和党支部的工作日程上。很快,在党总支和居委会的支持下,在街道相关科室的帮助下,一批热心社区事务、熟悉小区情况、在周边四邻中颇有“人气”的党员们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素质高、懂政策、公道正派、居民信服的“浙兴老娘舅”调解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坚持依法调解、自愿调解等原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先后建立健全民情汇集反馈机制、轮流值班服务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并积极完善矛盾纠纷调解的工作流程,无论酷暑还是严寒,走街串巷、走访四邻,帮助协调解决一起起相邻纠纷。
居民区党总支还把党群服务站作为他们开展活动、调解纠纷的场所,并且今年以来随着浙兴里居委会办公条件的明显改善,党群服务站里面的“浙兴老娘舅”成为了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中的骨干力量,也义务担任小区里的扫黄打非工作巡视员,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职工等纷纷加入到“老娘舅”队伍之中,嘈杂的纷争声少了许多,而这里的扫黄打非工作也被推荐为全国示范工作点。
用我们的调解策略和调解方法帮助到有需要的家庭
小区内的纠纷多为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往往都是邻居、家人、亲戚等,也有一些素不相识的居民因为停车等矛盾而产生纷争。“老娘舅”们通过民情走访,将各类矛盾纠纷分类成“钱财纷争型”、“口水怄气型”、“冲动怒气型”、“寸土必争型”、“历史纠葛型”、“家庭情感裂痕型”等多种不同类型,并探索了一套“因型施策”的调解策略和调解方法,通过冷却寻机、求同存异、感情感化、案例参照等方法,背对背、面对面,从源头上对症下药,化解心理症结。
有一天,居住在邢家桥北路的一名男子扬言要杀死站在自己面前的女人全家。“老娘舅”的成员巡逻发现后及时出面干预,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初步了解,其实这是一对W家的亲姐弟,姐姐当天是来看望年事已高的母亲,但弟弟却非常的暴怒,原来,他们姐弟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弟弟担心将来动迁时姐姐一家的户口会影响他的利益。“老娘舅”们在迅即平复双方心情、冷却处置后,在随后约定的日子里为他们姐弟进行了一次精心组织的调解会。会上,“老娘舅”们详细介绍了当前旧改征收中关于 “数人头”和“数砖头”的政策,并从亲情感化、情感渲染上入手,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姐弟双方很快冰释前嫌,消除了内心的“疙瘩”,重归于好。
浙兴里小区是老式里弄,随着私家车日益增多,本就狭窄的弄堂因为车辆的停放变得更加拥挤,曾经因为停车位紧张,部分居民私自安装了地锁,并呈不断扩大趋势,给居民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居民间的矛盾也日益升级,事态一触即发。就在这个时候,“老娘舅”们再次出手,一方面配合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通过社区微网格进行包干走访,安抚居民情绪,背对背听取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坚持情与法相结合的原则,用真情做通车主工作,自行拆除了地锁;再一方面,“老娘舅”们还通过民情反馈机制向居民区党总支提出能否通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小区设置机动车电子道闸,防止外来车辆无序停放,并通过党员大会、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完善小区停车规范。很快,这些都变成了现实,获得了居民拍手称赞。
积极倡导睦邻友善、文明健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不产生矛盾纠纷,积极形成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睦邻友善的小区风气是“老娘舅”们对小区治理的思考。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努力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居民楼组与街道职能科室、下沉力量、小区共建单位等形成联动,“老娘舅”们积极搭建好同心共筑的“桥梁”,访难问苦、邻里守望、普法宣传等居民走访工作在网格化党建的体系下有序运行,“老娘舅”和广大党员、志愿者在关心好小区内的居民家庭的同时,还通过自己的才艺,在主题党日、小区活动等平台中,通过歌唱祖国、诗词创作、体育健身、科普活动等形式将广大党员群众凝聚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小区内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朋友圈,拉近彼此的“心”距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