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社区食堂会这么热闹,这种梨膏糖是我们小时候吃的,是上海城隍庙的特色呀!”近日来社区食堂吃饭的徐阿姨兴奋的告诉邻居们,“今天的食堂就像个‘小城隍庙’,小吃、捏泥人、糖画,还有川剧变脸呢!”
北外滩街道社区食堂积极响应,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向广大食堂的“双白”人群推出“粮心套餐”、半份菜、将厨余垃圾量化指标纳入食堂考核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食堂的管理能级。那服务能级呢?让食堂不再是“鸡肋”,而是家门口的“网红”。社区食堂推出了“三式一听”,即:以“立体式”平台延伸服务广度;以“浸润式”体验拓展服务深度;以“精准式”服务提升服务效度;以“俯身倾听”了解群众需求。
以“立体式”平台延伸服务广度
食堂不仅仅就是吃饭的地方,今年疫情突袭,给餐饮业包括社区食堂的经营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区食堂的发展需要转型,向多元化、复合型转变,要为社区“双白”人群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平台。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便捷早餐、生食外卖窗口。除了根据节气等因素,调整更新菜品,综合了养生等国医内容,推出养生菜。今年中秋,积极拓展资源,引入豫园老字号品牌,五香豆、梨膏糖、牛轧糖这样有浓浓上海味道的特色产品,不用去豫园,在社区食堂里就能品尝到。
以“浸润式”体验拓展服务深度
北外滩街道社区食堂从开业就致力于打造有参与度、融入感、契合度的“身边的食堂”。邀请了辖区的五星级酒店、老字号饭店大厨,成为食堂外援,中西合璧、新老传承,提升社区食堂的服务深度。中秋、国庆双节临近,街道更想给就餐“双白”人群,增添一份喜庆,疫情阻碍了人们出门旅游的脚步,我们就将四川川剧变脸表演引入社区食堂,小小的“民俗集市”上,变脸、糖画、泥人、草编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项目,为食堂增添了人气,同时,群众参与、共同体验的“浸润式”服务,让服务的深度又进了一步。
以“精准式”服务提升服务效度
城市需要精细化管理,小小的社区食堂也需要精准化服务。此前,社区食堂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发现,“半份菜”让白领的选择更多,更受欢迎;午市套餐方便快捷、价廉物美,“双白”人群更容易接受。精准式服务、靶向式对接,使服务的水平有效提升。这是疫情以来的第一个长假,很多“双白”人群都对节日外出用餐安全抱有困扰。社区食堂主动把“专家”请来了,邀请北外滩街道市场监督管理所请到食堂,对假期内食堂就餐安全进行指导的同时,也帮助“双白”人群如何注意外出安全用餐。
以“俯身倾听”了解群众需求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基于街道社区食堂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俯身倾听’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北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人民城市的理念就是要把人民的需求,转化成工作的要求,小小的食堂反映着我们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