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蔚卿:平凡之中有真情,当好社区守门员
早上8点,换上醒目的志愿者马甲,拿起测温枪,杭蔚卿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作为街道支援社区一线的志愿者,我的任务就是当好一位“守门员”,守好小区的唯一出入口。检查出入证,测量体温,外来访客登记是我每天的主要工作,看似简单平凡,却一点也不轻松,在此特殊时期更是责任重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社区一线工作者的艰辛不易。
兴业坊是典型的老小区,我所值守的山阴路165弄弄口是整个兴业坊小区的唯一出入口,车辆进出全靠手动开关铁门,十分不便。居委会又在小区内,住户经常会到居委会办理返沪登记、出入证或是口罩预约。每逢饭点前后,小区居民进出买菜、外卖送餐,小小的弄堂口热闹非凡。为了避免因进出小区导致人群聚集,我时刻站在铁门前,及时引导秩序,左手边是外来访客登记处,右手边是外卖快递摆放处,身体充当小铁门给进出居民测量体温,自己似乎有着三头六臂。
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居民有些埋怨,“我就是这的居民,你别测了,耽误我时间。”“你把快递拦在外面我出来拿不是更有感染风险。”更有“你别靠近我,天天在门口谁知道你带没带病毒。”的质疑。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也只好向他解释原因,请求居民理解。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哪怕受些埋怨,我也要坚持原则。付出的辛劳总会有收获,在这些天里的值守中也会获得居民的赞赏和呵护,“有你在我们放心多了”,“你别一直站着了,坐下来休息休息”,“明天要降温了,你要多穿点啊”,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谢谢也能让我温暖大半天。
吴轶博:抗“疫”战中行走的人脑大数据
“你们店开门了么,有没有春节期间回乡的员工?”“老家是哪里,回上海多少天了?”“这个是健康信息登记表和承诺书,麻烦填一下”……这是我最初在排查黄渡路和东江湾路沿街小店时说的最多的话,也是精神蹦的最紧的一段时间。
上午,她在责任路段小店排查,录入新开店铺信息。下午,再排查、再录入,人员承诺书整理,电话核对返沪人员报备情况,新增重点地区人员表整理……
在路面排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带上口罩的人们彼此都充满着紧张和戒备,因此在进店时,我会多和他们聊几句,“老板,最近生意还好么?”“我看你们店最近都开着,上次发的消毒药片够么?”“现在疫情还是蛮严重的,自己一定口罩要带好,保护自己嘛”“84和酒精不能一起用的,新闻里说了不好的”。聊着聊着,我成了在沿街小老板们眼中那位换个口罩也能认出彼此的“老熟人”。
转眼已经是投入“防疫战”的第21天,我们的工作也从最初的拉网式大排查转入了精细化的模式,从纯“人肉”升级成了“人肉+大数据”。“老板,你们这边2个员工都没离沪是吧,现在手机的随申码和客户端都能看的,特殊时期,麻烦手机拿一下我们核对看看。”
在疫情期间,我始终坚信信心比黄金更可贵,疫情隔离的是病毒绝不是人心。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中,有无数人为此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舍弃了家庭团圆,参与到抗“疫”一线,更有许许多多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者,去武汉去湖北抗击疫情。来自管理办的他们扛起肩上责任,尽己所能当好社区的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