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虹口区人民法院召开2024年人民陪审员工作总结表彰暨2025年工作会议。党组书记、代理院长叶伟为,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雁,区司法局副局长杨立民出席会议,会议由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阳主持。
会上,赵雁副院长对2024年虹口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作了总结,随后,会议对人民陪审员工作先进部门及个人、优秀人民陪审员进行了表彰。陪审工作先进部门代表金融庭庭长张毅、先进个人代表民庭团队长周虹君,优秀人民陪审员代表宋青芳、汪晓莉等先后上台作了交流发言。表彰大会结束后,立案庭庭长史小峰还为陪审员做了工作点评和业务培训。
党组书记、代理院长叶伟为代表院党组对全体人民陪审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表示人民陪审员的身份是非常光荣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积极履职,慎重用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于2025年人民陪审员工作,叶院长强调:
一要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提升人民陪审员广泛代表性;二要完善机制、实质赋能,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审实效性;三要多维保障、创新管理,不断提升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水平。希望全体人民陪审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共同书写新时代人民陪审工作的精彩答卷。
优秀人民陪审员代表发言
宋青芳 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
参与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这段时光,在我的人生中无比珍贵。几年来,我从这份工作里收获颇丰,既学习到了人民陪审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也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由衷地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
初次接到陪审员通知时,我的内心满是忐忑与好奇。走进法庭,法槌敲响的那一刻,我才真切意识到,手中握着的案件表决权,承载着当事人的人生。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在庭审时时刻保持高度专注,证据质证、法庭辩论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正义,容不得一丝马虎。
在陪审经历中,我参与过多种类型的案件,包括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邻里纠纷、网络诈骗等。其中,一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让我印象深刻。庭审时,公诉人出示了电子证据和资金回流的银行流水,被告人强调自己是 “初犯、偶犯”,站在被告席上真诚悔过,并主动退缴全部违法所得、配合追回税额。最终,刑期在法定幅度内有所从轻。这一案件体现了《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中的智慧:法律虽不容私情,但会给真心悔改者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也让我明白,法庭不是冰冷的裁决场所,法律既需要严谨逻辑,也不能忽视对人性的考量。人民陪审员不仅行使类似法官的职责,更是沟通法律与民意的纽带。
陪审经历改变了我对判案的看法。法官判案并非简单对照法条,而是要权衡情理法的平衡。合议时,主审法官曾说:“判决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还要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 这让我认识到,公正不仅在于结果正确,还体现在程序透明和尊重当事人上。
人民陪审员参与的不仅是案件审理,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护工作。每一个裁决都关系着当事人命运和社会和谐稳定。未来,我会继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为司法事业贡献力量。
汪晓莉 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风控总监
2023年我有幸被选任为人民陪审员,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参与了多起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民陪审员这一身份所承载的光荣使命,更促使我对这份职责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陪审过程中,我见证了法官们在案件审理时的辛勤付出与诸多不易,自己也仿佛成为 “斜杠青年”,开启了一段全新的职业体验之旅。
作为人民陪审员,虽未身着法袍,却如同法官一般参与司法审判。在此期间,我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 “第一次”:第一次端坐在庄严的审判席上,第一次深度融入案件庭审的各个环节,第一次与法官共同探讨、评议案件。这些独特的经历,在带来新奇感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人民陪审员的深入思考。以下是我在陪审实践中的几点感悟。
在参与案件审理的过程中,我深切地观察到职业法官具备两项核心素养,值得我不断学习与借鉴。其一,是犹如 “破雾” 般敏锐的洞察力。庭审现场情况复杂,各方陈述往往冗长繁杂。然而,法官们能够迅速从其中捕捉到关键信息与矛盾点。有时,原告不经意间的一个细微表情变化,或是被告话语中的一处逻辑漏洞,都可能被法官敏锐察觉,进而成为发现案件新线索的关键。这种洞察力有助于法官更快地理清案件脉络,精准把握事实真相。
其二,是如同 “织网” 般强大的逻辑力。面对控辩双方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及大量的证据材料,法官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的逻辑梳理。将各类证据与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精准关联,细致判断证据链是否完整、逻辑是否自洽。这两项核心能力,无疑是我在今后的陪审工作中需要持续修炼提升的 “内功”。
为进一步拓展陪审工作的社会价值,2024年,我在所在企业内部创办了 “晓之以理” 视频普法宣传栏目。在这个过程中,我身兼数职,既是脚本的创作者,又是视频的主播。制作普法小视频面临诸多挑战,从学习脚本创作,到掌握拍摄录制技巧,再到进行后期的剪辑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同时也充满了乐趣。我们选取融资租赁行业、反洗钱以及投资理财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将复杂的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企业员工。这一举措收获了热烈的反响,让我深刻认识到,普法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并用心投入。只有采用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方式,才能让法律知识真正深入人心。这种双向互动的普法实践,也充分表明,在新时代的法治建设进程中,需要更多像我这样的 “翻译者”,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
展望2025年,我立志成为法治建设道路上坚定的 “追光者”。一方面,持续提升自身陪审专业能力,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在案件审理中发挥更专业、更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 “陪审员 +” 的多元普法路径,尝试通过沉浸式普法等创新方式,赋予生硬的法律条文鲜活的生命力。我坚信,当法治信仰的种子在企业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便是对人民陪审制度最生动的诠释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