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虹口区人民法院)在北外滩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推进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工作会议暨“诉源治理中心+”主题论坛。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虹口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乔蓓华,虹口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敏,虹口区司法局局长王琳出席活动。高院、二中院立案庭负责同志、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学者代表、媒体代表以及虹口区各街道、司法所、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虹口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北外滩街道辖区的中小企业代表等参加活动。会议由虹口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雁主持。
会上,与会领导和嘉宾首先共同观看了虹口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中心”成立一周年的宣传片。随后肖凯从制度构建、队伍建设、技术支撑三方面,结合虹口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中心成立一周年工作推进情况及成效作通报。
他表示,一年来虹口区人民法院通过设立全市首家诉源治理治理中心,深化“三所一庭”工作机制,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法治模式。在制度构建方面凝心聚力,深耕巡回审判“主阵地”,形成全链闭环解纷模式:创新开展“三所一庭”机制建设,构建“多元解纷+快审”分流模式,健全完善配套保障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延揽贤才,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汇聚各领域解纷资源。一方面积极组建律师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不断拓展专业调解领域。在技术支撑方面前瞻谋划,掌好前端预防“风向标”,借力数字工具推进矛盾风险的源头防范:全面推进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积极落实精细化服务举措,开发诉源治理APP,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活动现场,上海高院立案庭庭长乔蓓华和虹口区司法局王琳局长共同发布《关于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工作指引》,为诉源治理工作及当事人申请调解和司法确认提供更加明确和规范的指导。
为推动落实市高院、市委社工部《关于开展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治理试点的工作方案》,活动现场,虹口区委社工部部长王敏和虹口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雁共同为虹口区人民法院江湾镇街道、广中路街道、欧阳路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四个巡回审判庭揭牌。未来,虹口区人民法院将持续依托“三所一庭”工作机制,构建“多元解纷+快审”分流模式,建立矛盾纠纷的分层过滤,深化诉调对接。
活动现场,“虹口区诉源治理一站式平台”也同时上线,上海高院副院长林晓镍、虹口区人民法院院长肖凯共同启动上线仪式。“虹口区诉源治理一站式平台”具备诉讼风险评估、智能审判结果预测、典型案例推送等功能,能够赋能辖区各街道的三所联动工作,为广大当事人解纷提供非诉分流引导,快速、集约、高效地处理基层诉源治理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纠纷化解多元化需求。
林晓镍对虹口区人民法院诉源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表示肯定,他结合推进社区巡回审判,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法治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要主动依靠党委领导,完善诉源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是诉源治理的根本保证,要善于“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推动诉源治理机制落地见效,建立健全万人起诉率考评机制,推动在机构建设、经费保障、制度规范等方面强化保障,真正调动源头力量加强源头治理;
二是要推进社区巡回审判,深化基层诉源治理。坚持协同配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示范庭审,突出治理功能,以基层典型案例在社区审判向前延伸至司法确认和诉前调解,向后拓展至社会治理和法治宣传,真正实现“办理一案,化解一片,教育一方,治理一域”的效果;
三是要坚持数字改革,提升诉源治理的成效。以推进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深化诉源治理应用场景的建设,进一步促进诉源治理的科学化、高效化。善用数字工具赋能,提升诉源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深化诉源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巡回审判的实效,为推进新时代上海法院工作现代化,为推进平安虹口、法治虹口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活动下半场,“诉源治理中心+”主题论坛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郝振江教授就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沿问题进行讲解授课。随后,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蒋霜胤、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汪怡群、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王国侠副庭长先后作主旨发言,就诉源治理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乘风破浪启新程,奋楫杨帆正当时。未来,虹口区人民法院将秉持初心、笃行不怠,不断推动诉源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实质性推动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解决,引领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诉源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