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强化教研支撑 提升课堂实效”——虹口区2024年中学教学工作会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举行。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教师部部长汤青,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孙磊,副局长邬文敏,虹口区教育学院书记汤国红,院长颜清,副院长赵军山出席会议。虹口区各中学校领导,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参加会议。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姜振骅主持会议。
会上,教研室副主任张海波介绍了大阅读项目的实施背景、目标及区域推进举措,全面展示了初中各校的实践经验与成果。
上海市复兴实验中学校长陈辞分享了“八字桥主题阅读活动”案例,讲述了学校如何借助团队智慧,通过主题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深化课堂改革,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过程。
高中语文教研员成龙倡导教师们要更新阅读观念,重新审视大阅读的价值,完善阅读内容体系,提出了五项区域推广举措和四项校本教研建议,以落实大阅读行动。
虹口区教育学院教研员赵玥和刘璟琦以“生命科学”学科为例,介绍了生命科学学科开展初高中贯通式教研的主要做法。
刘璟琦结合自身经历,描述了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并阐述了贯通培养的内涵及开展初高中贯通式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赵玥围绕区生物学科初高中贯通式教研的本质、框架及方法三个层面,介绍了系统化贯通教研如何创建有效运行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搭建各类教研平台等。
姜振骅从三个方面,即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和实施意义;方案在机制上和制度上的具体建构和如何根据方案开展系列听评课活动,作了《虹口区听评课制度解读》。
汤青点评时表示,第一,阅读不仅是一份作业,阅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个性的,阅读是讲逻辑的;阅读是阅读、交流和表达。第二,教研的衔接贯通,不仅是知识的衔接,还有素养的衔接,虹口区生命科学学科衔接贯通教研细致,在可发展性、学生视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虹口区开展的有组织的听评课与其说是一种制度的管理,更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从听评课的角度来说,教师从实证开始,从学生的痛点开始,从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是听评课追求的方向,建议教师“走出去”开拓视野,以教师的专业自律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律,希望教研不断聚焦问题,突破瓶颈,坚持团队锲而不舍求真,和谐有序共进,走向深度教研。
邬文敏提出,各学校要从“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支撑,四个成效”的思考中,推进落实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具体来说,“一个核心”,即打造“虹课优学”品牌,促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两个重点”,一是高中“双新”持续的推进和义务教育“双新”的落地,调整修改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完善改进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二是在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区的背景下,重点关注科学教育的落地,培养有报国情怀的科技人才;“三个支撑”,即以教研、科研、教育教学数字化支撑区域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有组织教科研工作;聚焦“四个成效”,即课程建设成效、教育生态与环境成效、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成效、学生核心素养落实成效。
颜清表示,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教研工作要进一步立足职能定位,紧跟教改趋势,持续进行“新教研”的探索实践。她向教研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做强学科,做深研究,做实服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做优区域深度调研,做实校本教研,提升教研品质。她给学校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借助虹课优学项目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优化完善,系统思考课程实施、校本教研、项目研究与教师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加强教研制度建设,推进教研工作创新,根据市、区教研的关注点,推动校本教研,抓住教研重点,做出教研亮点,加大教研工作的宣传力度;第三,加强听评课和校本教研的整合,探索校本教研新样态,基于“虹课优学”教师乐教,学生善学,课堂创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教研中强化听评课要求,强化研讨课、公开课的观摩、分析与反思,提升学校教学的实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她表示,区教育学院将力求“教研先行、数字赋能,培训更进”,精准、优质、高效地促进“双新”的实施。
孙磊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的三个主题的价值。他表示,教研水平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呈正相关,因此要注重“教研主题的时代性,教研的专题要有系统性;教研活动的课程化和教研内容的课题化”。希望教师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做好听评课,建议学校进一步细化听评课的工具,建立并完善听评课管理制度;学校要基于学生“阅读”是适应未来生产生活的能力保证这一共识,进一步开展学生大阅读行动,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升,鼓励教师们要踏踏实实沉下心来,认认真真科学做事。
姜振骅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未来工作中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标准,精细工作颗粒度;注重实践案例积累,并积极转化为新的思考行动,孵化教育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