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垃圾分类,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可能都是生活垃圾。不过,城市垃圾可不止有日常生活垃圾,还有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废弃物、绿化垃圾等,那它们都去哪儿了呢?
日前,一堂由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严老师带来,主题为《垃圾分类中的冷知识》的讲座,通过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线上平台,向虹口学子们一一解答了这些垃圾分类中的“冷知识”,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今年我们中心就以‘垃圾分类始于心,低碳生活我先行’为主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青少年垃圾分类系列活动。”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通过垃圾分类微视频和金点子征集的形式,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激发创造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外卖盒、披萨盒虽然是纸制的,被油污污染后纸纤维结构被破坏,价值降低,不能作为可回收物;牙刷、眼镜、笔等复合型材料也不属于可回收物;大骨头、硬贝壳、椰子壳、榴莲壳等不容易腐烂的食源性废弃物,会对湿垃圾末端处理机器造成损伤,不能归入湿垃圾……
这些日常生活垃圾里的冷知识,同学们虽然略有知晓,但不明原因,而在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老师带来的讲座里,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逻辑也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
虽然是一场线上讲座,但同学们提问的热情依旧不减,看到同学们都很关心低碳生活,严老师也同大家聊了聊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意味着减少不必要垃圾的产生,自带喝水杯、环保袋,重复利用物品等都是低碳好习惯。听完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愿意为碳减排做出自己的贡献。
据悉,在“彩虹计划-科学素养工程”的引领下,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将继续通过形式多样的环保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和落实科学有效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冷知识非常多,中心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冷知识用到生活中,“小手拉大手”影响更多的居民朋友,减少不必要垃圾产生,坚持分类、践行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