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藏,夏日初长。立夏日,虹口区检察院20名干警组成的流调小组已工作一周有余。最多时,他们平均每人一天要对50名人员开展流调。流调的全称是流行病学调查,就是要搞明白——在过去重要时间段里,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发生的那些事儿,是否有传播疾病的可能或被传染疾病的风险。这过程,如同办案一样,抽丝剥茧,对实验室报告的病例进行初步的电话核实,核对身份信息、住址、职业,判断是否属于重点人群以及病例发现方式等内容并及时反馈给疾控中心。这一个个打出去的电话里,又藏着哪些故事?一起来听“流调员”的讲述吧……
虹检流调小组成员
第一组:柳文彬(组长)、高琼芳(联络员)、赵爽爽、吴嘉艺、陈嘉韻、阮舒青、吴欣天、张琪、倪远、姚琳明
第二组:陈荔(组长)、汤琦(联络员)、张艺馨、乔慧、俞诚、陈冬冬、吴黛灵、周婷婷、赵叶婷、尹伊君
第三检察部 柳文彬
疫情防控是一项总体战,而尽快实现虹口区域社会面清零,更是摆在我们虹口每个共产党员面前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老党员,一名人民检察官,当听到有机会参与虹口区疾控中心的流调工作时,我便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加入。通过一段时间的流调工作,我了解到:虹口区域面积不大,常住人口数与实有人口数并不多,但老龄人口数占比却排在上海首位;此外老旧小区、建筑工地、沿街的门面房众多,这样的区情和特点导致疫情形势稳中向好的同时,“拔点清面”的防控工作任务依然艰巨。
通过具体开展工作,我深刻认识到流调责任重大:一、细致而真实的流调数据,能够为下一步科学精准的防控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二、能够起到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能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主动与居委街道沟通,吁请职能部门帮助人民群众尽快解决重大紧急事项。三、深入了解区情民意与民生疾苦,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下一步疫后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流调工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有人电话不接,要不停拔打;有人很不耐烦,怨天怨地,要做好疏导与解释工作;还有人怀疑遇到了诈骗犯罪分子……我在流调工作中就遇到这么一个老先生,他怀疑我不是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他问为什么用私人手机号码打他电话,为什么一直说普通话,说一句上海话给他听一听。我就告诉老先生用私人手机是因为居家办公,疾控中心不可能为每个工作人员配一部固定电话;讲上海话么,我张口即来……他也就相信了,积极地配合我做好了接下来的流调工作。
检务保障部 陈荔
“是否确认可以做到封闭管理的重点场所?”、“是否有聚集性疫情?”、“这个街面房算封控区、管控区还是防范区?”从居住小区楼道志愿者下线后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们一同参与配合区疾控中心流调工作。
这是一项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确认关键信息,为后续的疫情管控赢得时间。这也是一项需要与他人共情的工作,电话的那头可能是“照顾90多岁老人的子女”、是“独居在家上网课的学生”、是“群租房内略带紧张的租客们”。他们的问题可能与流调无关,但小伙伴们都会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案。
当接到流调对象回电感谢的时候,我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都在为这座城市的回归战斗着。
办公室 赵叶婷
这个春天注定是难忘的,五月的上海本该杨柳垂绦,桃李绽放,却突然雨疏风骤,肆虐的病毒按下了城市的“暂停键”。根据组织安排,我迅速加入街道临时党支部,成为一个“文”能登记配药品、“武”能分菜扛大包的志愿者。最近,我又成为流调小组的一员,开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疫情流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本人的身份信息是否正确、住址是否更改、是否严格遵循着“足不出户”的需求、是否有聚集性疫情的风险……都需要一一比对核实,就像是抽丝剥茧一样,在繁杂的数据筛查、信息核实中追寻疫情发展的蛛丝马迹。
在加入流调小组的第二天,我正在拨打着一个个号码,居委会书记突然敲开了门,告知我因是密接人员,需要集中转运隔离。手边没打完的电话怎么办?隔离了还能不能继续做流调?还来不及思考,我就被送上了转运的大巴。迷茫、害怕、不知所措,对未知的恐慌让我想过要不要放弃。可是想到同样奔波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想到虽然忙碌但仍在微信群不停回复的疾控中心老师们、想到在电话那头,有80岁年事已高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有不愿与孩子分开的哺乳期母亲、有因为同住人确诊而失声哭泣的少女、有从外地来拜访朋友被隔离了一个月却仍说着“谢谢”的旅客……
流调工作并不仅仅是“流水线”的调查核实,更是一道沟通我们与居民的“桥梁”,是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的“传声筒”,是在无情的疫情下,让这个城市更有“温度”的点点微光。最终,感谢流调组的伙伴们帮我分摊了当天未完成的任务,我也在隔离点继续做起了“电话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战胜疫情终有时,共谱人间五月天!
第一检察部 赵爽爽
“您好,我是疾控流调员,收到您核酸检测异常报告,现跟您核实一下信息......”自从和同事们一起加入虹口疾控流调小分队,便开启了每日“话务员”模式。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了同心抗疫的强大力量。
透过每天相当数量的流调对象清单和大量需要核实的信息,疾控中心、街道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可窥一斑;听到流调对象回复在防疫一线工作一月有余,初心使命尽彰显。面对疫情,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携起手来尽己所能,只为让这个城市更快好起来。我们流调小分队也在努力做一些事儿,认真核实流调对象信息,耐心为他们解释,安抚他们的情绪等。电话那头,恐慌、焦虑、害怕等各种情绪都有,但更多的是乐观、是相信。还记得一位流调对象是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疫情期间一直在前线做志愿者,他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我希望可以发挥余热,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这两日流调对象清单数量有所减少,我相信这是一个向好的信号,同心协力,终将早日恢复如常,走进烟火巷弄里。解封后的愿望已默默许下,你呢,解封后,最想做什么?
第五检察部 倪远
从磕磕绊绊、几乎忘记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反复核对表格生怕遗漏信息的生涩,到相对流畅、高效地打完一个流调电话,流调志愿者的工作繁琐、重复,却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流调人员的辛苦、流调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虽然与流调对象们素未谋面,但电话那头的忐忑、担忧、豁达等等各种情绪却可见可感:有乐观开朗的老夫妻,对正好感冒咳嗽的我开玩笑“小妹,你可要比我们更多保重啊”;有为上海的建设奉献了一生的老教授,对我感慨“姑娘,你的安慰让我的心情好多了”;有居住的宿舍发生了聚集性疫情的民工兄弟,流调结束后又打来几个电话,把后面了解的情况再仔仔细细地讲给我听;也有一位行动不便又孤身居住的阿姨说到最后不禁哽咽了起来…
作为一名流调志愿者,我能做的有限,但许许多多个我们却能汇聚成可以燎原的强大力量。随着需要流调的电话越来越少,我想,胜利一定就在眼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