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此次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战场”,也是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在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硬仗”中,社区工作至关重要。
城管执法局北外滩滨江中队70后、 80后、90后三代城管队员成为了抗疫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有些身处封控区,无法回到中队岗位开展“集体作战”,于是第一时间下沉所在社区,在各自岗位上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社区防控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70后的担当
“70后”的王国强同志作为中队的“长者”,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历。作为曾经的机场防疫志愿者,他一直心有牵挂,在疫情开始时他就全力以赴,加入到凉三居委保障小组开展工作。从一开始负责给居民清点物资、送菜上门,到参加每天的核酸检测服务。由于他对小区周边路况很熟悉,之后更是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代步工具——电瓶车,加入配药小组。每当居民有需求,他便及时上门收取医保卡、就医记录册,前往社区医院配药和外院配药,并且协助居委进行上门分发。在抗疫路上,王国强一直在最前线冲锋陷阵,为每一个居民提供“最后一米”的服务。
身为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和一名退役军人,70后的严夏俊同志响应党组织号召,直接落地曲阳街道,并主动加入到居委组建的“临时突击队”中。一个多月来,他从入户采集核酸,到防疫消杀、物资发放,俨然成为了社区抗疫的“多面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铮铮誓言。
80后的责任
80后的龚敏同志是中队最早下沉社区的队员之一。在封闭管理初期,居委干部和志愿者人手严重不足。他利用自己掌握的社区资源,通过积极动员,临时召集了一批社区志愿者,解决了居委的燃眉之急。
白天,他是拿着核酸检测扫描枪的“豌豆射手”,到了夜晚,他又化为游走于封控楼道的“孤勇者”。在独自承包封控楼核酸抗原发放工作后,为了使工作更井然有序,他首先对居民人数和楼层分布情况进行了梳理,进楼之前进行核酸抗原分装、标注,对封控楼的每户人家进行定点、精准、无接触投放,高效、安全地完成了每一次的核酸抗原发放工作。
90后的传承
90后年轻党员王楚文同志平日是个文静内敛的女孩子,但一到了抗疫的“战场”上,便成了勇往直前的“女战士”。她把每一次核酸检测都当做是一次考验。为了提高效率,也为了采样医生尽可能轻松一些,她每天都提早到达点位,清点、准备好消毒液、手套、棉签、试管、试管码等采样准备物资。在检测过程中她耐心安抚一些情绪不佳的居民,同时保护试管码不被污染,事后她还要联系相应的机构来取走样本和处理医疗废物垃圾。核酸检测之外,她还协助分装及分发抗原,以及上门帮助高龄老人进行抗原测试、帮助封控楼进行卫生清洁等工作。她用实际行动助力夯实疫情防控防线,展现90后的年轻力量。
另一位90后女队员徐佳莹在社区范围内开展防疫政策宣传、核酸检测引导、防控卡点值守等工作。由于所在社区疫情一直比较严峻,她每天都需要协助核酸检测。在严峻的形势下,这个平日里娇生惯养的90后女孩儿在志愿者岗位上化身为“女汉子”,每天举着喇叭穿梭于各个楼栋,成了大嗓门的“宣传员”。此外,她配合疾控人员开展上门单管+非密接人群的核酸采样,每次听到居民们的疑问时,她总能耐心的一一回复,并做好情绪安抚,积极倡导大家配合疫情排查等工作。她协助居委科学规划居民的核酸检验路线,积极献言建策,做好居民情况排查员、核酸检测登记员等工作,将疫情防控知识和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区居民。
从70后到90后,虽然年龄有差异,虽然阅历各不同,但在这场抗“疫”战中,“去一线”是他们一致的步调,助力社区抗疫是他们一致的初心使命。因为大家的目标一致: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