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虹口区选派的第十二批援滇、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于去年7月踏上征途。在援外的这段时间里,数十位同志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于对口支援全过程,融汇在援外事业追求中,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倾听人民呼声,鲜红的党旗始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线高高飘扬。
对口支援期间,虹口的援外团队打出一套组合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面助力云南省文山州、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的高质量发展。区委组织部、区合作交流办特推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优秀援外干部人才”系列专访,感召广大干部人才持续投身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任务中去。
2022年7月,作为上海市第五批“组团式”援青医疗人才,来自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4位医生王成效、黄源、郭延皖、缪皑驰,在朱鑫璞院长的带领下,参与了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工作。
玛沁,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最高大的山”。玛沁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境内的阿尼玛卿山而得名。从虹口到玛沁,海拔从4米陡升至4000米,氧气浓度随之下降40%,年平均温度降至零下四摄氏度,四季变两季,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大风不消停,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
随着一批批“组团式”援青医疗人才驻扎在雪域高原,让全县5.88万人民有了更多“好门巴”,让戈壁藏区不再缺医少药,边疆群众感受到便捷惠民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学中心 化千里为咫尺
“看病贵、看病远、看病难”长期以来是高原农牧民的心头大石,如何让高原农牧民也能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服务是朱鑫璞和他的团队思考的问题。于是,他们建立起玛沁县人民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包括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心电、超声、病理、手术指导等在内的远程医学项目正一项项持续推进中。
尤其是“移动医疗一体车”开进果洛,可以让上海的医生实时查看这家2700公里外医院的X线、CT以及磁共振等影像检查资料。“AI辅助诊断软件+影像专家双复核”也确保了诊断的准确和高效。“移动CT远程智能专家影像会诊”让当地群众不出玛沁就能享受到上海的影像诊断服务,让“设备能跑路、信息多跑路、牧民少跑路”成为了现实,带动了受援医院影像技术与诊疗水平的提高。
完善人才学科体系 既输血又造血
团队在玛沁开展帮扶工作,为医院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又注重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探索出一条“本地造血”的新路。一年来,新建学科部门10个,升级学科部门5个,筹建学科部门11个,尤其在手术相关学科群、急救相关学科群、公共卫生学科群实现了历史新突破。
团队主动发动挖掘省、州、县内人力资源,医务人员从121人增长为176人,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综合运用“师带徒”帮扶、跟岗学习、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小组团”指导、轮岗培养、实战演练、政策激励等措施,培养出一批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学科人才,用更加包容积极的态度鼓励各级各类人员的学习提升。
一年内累计派出7位医务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20余人次参与省内培训;通过“师带徒”多途径培养本地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人才18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人数达37人;3名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从认识到认可 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好门巴”
援青医疗团队凭借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用具体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带领全体医务人员成功克服一个个困难,用一例例成功的救治案例,短时间内就为玛沁群众所认识并认可,赢得了当地人的信赖。玛沁县人民医院服务量位居果洛州各县医院之首。2022年的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提升21%;住院人数同比上升9%;2023年1-9月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增加9.8%;住院人数同比提升31.8%。
团队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主动作为,主动减免居民诊疗费用,为地方财政节省支出600余万元。
为制定完善2名普通牧民的诊疗方案,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15名知名专家开展了150余分钟的远程多学科会诊。
为拯救一名患有急性重症胆源性胰腺炎的病人,援青医疗团队邀请肝胆外科戚大川教授,联合青南支医专家迅速开展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援青医生黄源为其采取了一系列规范的治疗措施,随时根据病情变化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调整救治方案,经过两周努力,病人最终康复出院。
目前,“组团式”援青医疗人才正一批批奔赴雪域高原,第二批4位医生陆军、邱光庭、常诚、黄海生已轮换到位。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医疗服务本身,不仅改善了民生,更凝聚了民心,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安定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