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吴青葆来到小区的垃圾厢房,把干湿垃圾分类投放,然后用手机扫描厢房二维码后,将纸板箱投入相应的可回收物投口。“新改造的一体化智能垃圾厢房更加方便、卫生,环境也更加优美了。”
智慧升级提能效
吴青葆所在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二期小区,正在创建本市生活垃圾分类2.0版精品示范居住区,原先的开放式垃圾桶改造为24小时运行的智能垃圾厢房,采取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投放,并具有感应开门、满溢提醒、自动除臭、语音提示等智慧功能。
5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提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随着人们分类习惯的普遍养成,虹口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407.22吨,比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虹口时,控减34%;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66.42吨,约比当时增加了261%;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83.06吨,分类实效稳固提升。
今年以来,虹口全区已申报39座新升级改建标准化垃圾房和26个精品示范居住区,通过优化源头分类投放环境,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在垃圾厢房智能化改造中,虹口始终坚持“一小区一方案”的个性化推进策略。比如,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结合“美丽家园”改造项目,调整原有生活垃圾临时投放点的零散布局,集中归并为3个大容量垃圾厢房,并引入了6台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机,改善小区整体环境。
而嘉兴路街道瑞虹一期小区的3个开放式点位,也根据居民需求,全部改造成一体式半开放厢房,并增设感应出水洗手池,方便居民使用。
此外,虹口区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居住区分类垃圾厢房、分类投放点位加装“实时监控、满溢提示、同步报警、除臭消毒、视频取证”于一体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并接入“一网统管”系统,实现“发现-派单-整改-销项”闭环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能级。
分类收运全覆盖
虹口区是全市首个实现沿街商铺上门收集全覆盖的区,5年来,已覆盖全区236条道路(段),涵盖沿街商铺数共7596户,并在全区8个街道都建立了专门的湿垃圾中转站,落实收运红黄单制度,健全完善收运体系。收运单位严格落实“不分类、不清运”制度,倒逼源头强化分类投放管理,不断提升分类质量。
对于单位生活垃圾收集,在白玉兰广场、龙之梦等有条件的商务楼宇,采用专职人员定岗、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的模式,形成商务楼分类收集、分拣、处置的全体系管理链条。
低碳环保成时尚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提出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虹口区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低碳生活新时尚的重要推手,积极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
5年来,虹口不断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722个居住区的可回收物服务点和8个街道中转站功能提升改造,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运流程管理,构建低价值可回收物全程分类处置全链闭合模式。
源头分类方面,不少有条件的小区均已布设智能可回收机器,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同时,在垃圾厢房改造中,持续推广太阳能光伏板的应用,把低碳环保理念落到实处。
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作为写信人之一,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她把垃圾分类作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支点,通过党建引领凝聚低碳环保共识。在其所辖的瑞虹二期小区智能垃圾厢房改造中,居民区进行了充分的意见征询,召开多次沟通讨论会。综合居民意见,垃圾厢房一侧专门设置了低碳休闲区,采用再生产品制成休闲座椅,打造家门口的低碳环保科普阵地。
“经过5年的宣传引导、探索实践,垃圾分类已经从‘新时尚’变成人们的‘好习惯’,希望通过打造这样一个可亲近、可观赏、有温度的公共空间,让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凝聚更多民声、民智、民愿,激发出社区治理的强大活力。”雷国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