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瑞虹新城二期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吴青葆动作娴熟地把干湿垃圾分类投放。“养成习惯了,每天吃好晚饭,把当天的厨余垃圾连同干垃圾统统处理掉。”
4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时,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现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成为了虹口人民的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绿色“福利”人人共享
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对老百姓来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最直观的变化,是小区环境卫生的改善。吴青葆告诉记者,原先,小区每层楼道都有垃圾桶,“方便是方便,但天热的时候味道特别大,还有很多蚊虫。”
小区刚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时,吴青葆作为第一批垃圾分类志愿者,曾每天驻守在垃圾桶旁,对居民进行分类指导和宣传解释。“现在不用在垃圾桶旁边‘站岗’了,居民都能自觉自愿分类倒垃圾,楼道里也干净多了。”吴青葆说,小区每个楼栋都有志愿者,平时偶尔看到电梯里有散落垃圾或湿垃圾漏水,会及时清理或通知保洁人员处理,同时在楼栋微信群提醒邻居们注意。
垃圾分类的好处不止如此。吴青葆告诉记者,小区里有2台“爱回收”智能回收机,扔进去的可回收物,可以“变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虹口区不少有条件的小区,都布设了这样的智能回收机,居民用手机扫码,投入可回收物,就能实现自动分类、自动称重、自动积分。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可在微信直接提现。
嘉兴路街道香港丽园小区还联手共建单位玩出“新花样”,通过智能回收机开展公益众筹,为社区活动中心添置了康乐棋,还为小区儿童游乐场增加了环保坐凳。“这些‘福利’是居民用垃圾分类积分换来的,大家都非常爱护和珍惜。”小区居民李敏告诉记者。
随着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居民区的环保创意也层出不穷。在凉城新村街道锦二小区的垃圾厢房上,放置着一个雨水收集箱,收集的雨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供前来倒垃圾的居民洗手,让低碳环保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群众生活。
凉城新村街道车站南路407弄小区的志愿者们,将荒废的绿化死角变成了垃圾分类示范田,他们把发酵后的植物湿垃圾制成肥料,用来培育示范田内的果蔬。
“小区‘一米花园’是我们居民喜闻乐见的垃圾分类‘养成系’游戏,小朋友特别喜欢。”嘉兴路街道爱家豪庭小区的“环保小屋”里,居民将废旧衣物铺在土壤下作为“织物层”,防止水土流失;一旁的“堆肥桶”内,居民丢弃的瓜果等湿垃圾,就地转化成了花草肥料。这里还综合了居民的意见和创意,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过滤后的雨水,可用来灌溉周边植物。庆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崔凤林告诉记者:“我们将持续打造‘场景化’环保宣传阵地,推动‘无废社区’建设,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久久为功 让“新时尚”蔚然成风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宇泰景苑是嘉兴路街道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虹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正东回忆小区刚开始实行“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时,部分居民并不理解。“我们前期进行了充分调研,组织‘三驾马车’和党小组长、楼组长多次开会讨论,研究撤桶方案。”徐正东说,“居委会还集结了一帮热心公益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全天候做好垃圾投放点位的分类指导、湿垃圾除袋等工作,同时,挨家挨户为居民送上‘三件套’入户包,包括一本志愿者手绘的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印有居民自编垃圾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的冰箱贴和一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
2019年,小区居民源头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分类准确率超过98%,成为上海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点。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天,原本每天值守在垃圾桶旁边的志愿者们却集体“下岗”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成功实现由“随手扔”到“随手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
垃圾分类是社区治理的“晴雨表”。虹口各街道自主发挥党建品牌项目优势,如北外滩街道的党员“三亮”、曲阳路街道的“全岗通周周转”、嘉兴路街道的“三千精神”、四川北路街道的“扫街”“扫楼”等,推进基层治理叠加垃圾分类工作,使居住区和单位实效测评达标率逐渐提升到95%以上,逐步形成了良性全覆盖的面上效应。
至2023年初,虹口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393吨,比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虹口时控减36%;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29吨,约为当时的3倍;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83吨,约为当时的3倍,分类实效稳固提升。
科技赋能 推动低碳生活新时尚
“我就住在垃圾厢房边上,原来天一热,蚊虫多、味道大。”嘉兴路街道飘鹰花园小区居民王妍告诉记者,小区垃圾厢房经过封闭式智能化改造后,周边环境明显改善,道路也显得宽敞了。居民只需10秒就能完成垃圾分类投放,非常方便。
近年来,虹口区积极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探索推行垃圾厢房智能化改造,并纳入“一网统管”,为垃圾分类管理服务的流程再造打下基础。嘉兴路街道还探索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在各小区垃圾投放点位加装智能感应摄像头及语音播报系统,通过实时对讲、语音提醒以及APP线上追溯等功能,实现对小区垃圾厢房投放情况的远程监督,提升社区管理精细化水平。
日前,广中路街道虹瑞公寓也完成了智能垃圾厢房改造,除了具备脚踏开门、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等功能,还利用太阳能发电蓄能系统,为垃圾厢房日常供电,将低碳环保理念进行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要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作为写信人之一,始终不忘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作为“民生大事”来抓。为了满足居民诉求,她所辖的瑞虹二期小区也将在街道支持下,进行智能化垃圾厢房改造。
“我们请有专业背景的居民志愿者设计了垃圾厢房草图,并广泛听取了居民的意见。”雷国兴说,“新的垃圾厢房在外观上,会更符合居民的审美要求;在功能上,会根据居民意见,引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垃圾厢房供电。希望通过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凝聚更多低碳环保理念共识,提升社区整体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