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湾镇街道纪念居民区的居民们脸上喜笑颜开。当天大家期盼已久的加装电梯工程开工建设了!
加装电梯的坚强“后盾”
一早,挖掘机首先在5号楼门前开挖。一些居民喜不自禁地前来“围观”,不时畅想着电梯加装完成后不用再爬楼梯的日子。
人群中,居住在5号楼一楼的孙阿姨也笑得格外灿烂,她说:“终于开工了,我既为楼上的居民开心,也为自己这几个月的付出有了成果觉得高兴。”原来,一楼的孙阿姨竟然是5号楼加装电梯“三人自治小组”的成员。
为了发挥社区治理自治共治作用,江湾镇街道不但在居委设立加梯指挥部,还引导楼栋成立加装电梯“三人自治小组”,发挥协调参与作用,专门反馈业主声音,解决大量的前置问题与隐患。
孙阿姨是业委会成员,也是5号楼的楼组长,热心的她在居民中既有口碑又有威信。因此,当有居民找来,邀请她加入5号楼的“三人自治小组”时,在旁人眼中享受不到加梯好处的孙阿姨一口答应了下来。说起自己“接手”的原因,孙阿姨说,加装电梯是一项便民利民政策,她很愿意为老邻居们享受到这一政策出力,同时,她很有“底气”,因为加装电梯有坚强的“后盾”。
孙阿姨口中的“后盾”是江湾镇街道和纪念居民区党总支。多年来,江湾镇街道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居民区建立加梯临时党支部,把审批部门、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加装电梯事务所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代建企业等单位融合一起,形成组织共融、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载体。
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江湾镇街道深入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发展重点,聚焦“老、小、旧”民生改善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着眼于更大力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办事为民、服务为民落实到加装电梯的全过程中,推动加装电梯由“加装个案”转向“规模化量产”。
纪念居民区共有5个小区,均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街道首先对整个居民区开展了加装电梯可行性评估。五个小区共125个多层住宅,其中96个多层住宅适合加装电梯。小区人口构成以老年人为主,共有居民2500户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近40%,对加梯的意愿较为强烈。
扎实完成前期排摸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复杂性注定了前期工作扎实的重要性,街道牵头组织,做好各责任部门的工作分工,收集前期意见及各居委基础情况,做到全资源的排摸,完成前期初步评估,方便居民了解本居委加装情况。
围绕居民的疑问与困惑,街道携手居委组织了多场咨询会,面对面宣传加装电梯相关政策,解答居民的疑惑。有了牵头组织、部门协作和群众支持,为纪念居民区“整居委加梯”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5号楼为例,孙阿姨介绍,仅分摊费用的方案就更改了好几次,最终,在向多方咨询后,在街道和居民区党总支的协调下,经家加乐加装电梯事务所、代建公司等专业力量的协助,确定了按楼层、按面积分摊加梯费用的方案,获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认可。“每次面对居民提出的问题,如果‘三人自治小组’无法解答,我们也总能从街道、居委等获得支持,帮助我们回应居民。”孙阿姨说道。
“绑定”美丽家园建设
为尽量减少电梯建设过程中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街道将纪念居民区“整居委加梯”和小区今年推进的“美丽家园”建设“绑定”。
这样做不仅可以为小区带来硬件、软件快速提升的“叠加效应”,而且,两者“绑定”更容易获得一楼、二楼住户对加梯的支持和认可。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对底楼宅前绿化、停车位等更好布局,针对常见的马桶倒翻、墙体渗水、楼道脏乱等问题“个别问诊”,让低楼层居民得到实惠。
此外,针对加梯后的维保和运营,居委正在加紧运作,力争实现统一管理主体和责任主体,并在后续通过“质价双提升”提高物业服务品质。
目前,江湾镇街道已形成了整居委加装电梯“八机制”,全过程实现人民民主“六步走”。
“八机制”即:党建引领、需求导向、长效管理、一线工作、挂图作战、统筹推动、志愿服务、民主协商;
“六步走”即:支部建在项目上、民有所呼广宣传、共治民主全过程、每户建档摸底数、挂图作战红黄绿、圆梦加梯快推进。
在纪念居民区,5号楼的加装电梯工程已开工建设,4号楼、6号楼也将很快动工,而整个纪念居民区目前约60个楼栋实现了“整居委加梯”,后续还将有更多“加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