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维晨)
小牛头顶上别着彩花、两边耳垂各挂一个铃铛,仔细端详,脸颊上还有微微泛起的腮红。细细嗅闻,这精致的“摆件”,竟还芳香四溢……
与传统香囊不同,“非遗”手工达人张伟娟制作的香囊不拘泥于“形式”,融入碎花、牛仔布、珠饰等潮流元素,制成惟妙惟肖的动物香囊、果蔬香囊,黄澄澄的“柿子”香囊寓意着“柿柿顺利”,更是市面上炙手可热的时尚单品。
缝制香囊“开出了花”
现年65岁的张伟娟出生在上海的一条老弄堂里,母亲是做衣服、剪鞋样的好手,仅凭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各种款式。耳濡目染之下,幼时的张伟娟对这门手艺产生了独特的感情。翻转、折叠、缝制……制作香囊是一门极其考验指尖功夫的手艺,“最开始做的是传统的、相对基础的香囊、爱心和荷包之类。”退休后,张伟娟则将缝制香囊“开出了花”。
张伟娟偏爱制作生肖香囊,今年是生肖牛年,她手中的福牛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分为软萌派和传统派两个“门派”。软萌牛是卡通形象,身着的衣服两边花色不同,小礼帽上镶嵌着珍珠,颇受年轻人喜爱。而传统的福牛更考验做工,尤其是牛的眼睛,顾盼生姿、甚是灵动。
从退休到现在,张伟娟总共做了几百个香囊。最近,她发挥巧思创造出新作品,利用废弃牛仔裤制成钱包、莲藕香囊,将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花时间最长的一幅作品是《鸟语花香清悠悠》,除了香囊本身的刺绣花朵和小鸟,底座也是一针一线手缝的,比机器更加灵动。张伟娟说,“每次做完一个小物件,都要捧在手心中仔细查看。因为小,每一个针脚都要留心。”布艺“牛仔裤改造三件套”荣获了上海市2018年社区教育文艺成功优秀作品,《鸟语花香清悠悠》荣获了上海市香囊大赛“最佳设计奖”。
编织暖意传播非遗文化
凭借精湛的手艺,张伟娟被聘为虹口区非遗课堂讲师。除了深入社区,教授香囊的制作工艺,她还参与“非遗进校园”项目,走入校园,教小学生们制作手工艺品。简易的中国结、布艺郁金香……起初张伟娟很担心小学生对针线活的接受度,但有一件事完全打消了她的疑虑。
一次,周五下午的兴趣课上,张伟娟照例来到手工课的课堂,几名孩子由于要参加合唱团排练不能参加张伟娟的手工课,只好恋恋不舍地与张伟娟告别。张伟娟发现,离开课堂前这几个孩子的视线“追逐着”自己手中的香囊,她似乎读懂了孩子们的难言之隐。张伟娟到家连夜赶制出了5个色彩各异的香囊送给孩子们。张伟娟笑说,“小学生对香囊很感兴趣,小手穿线的样子,可爱极了。希望这件小礼物可以保持他们对针线活的热情,遇到衣服破洞可以补一补,我就心满意足了”。
除了教萌娃做手工针线活,张伟娟还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编织着暖意。年初的一天,张伟娟看到一名中年环卫工人,在寒风中清扫马路,他的头发被呼啸的北风吹得凌乱。张伟娟便冒出为“城市美容师”送保暖用品,帮助他们抵御寒风的想法。回到家后,张伟娟翻箱倒柜找出家中积攒的80副纱手套,又购置了柔暖的针织面料,精心设计后,她经过一星期千针万线的缝制,终于赶制出了20顶针织保暖帽子,连同80副纱手套,一起送到了“城市美容师”的手中。
为了让城市美容师们“择其所好”,张伟娟细心地制作了多个款式。“考虑到大家对色彩爱好不同,为男士编织的是黑白条纹的,女士的则是红色保暖帽。”实用的保暖帽,一送到环卫工人手中,大家就争相试戴起来。一位环卫工人说,“既轻巧又保暖,真的很贴心,感谢阿姨编织的心意,让我们在这个冬天暖意融融”。
如今的张伟娟已年过花甲,因为长期编织针线活,手上长茧,手指也压得有些变形了,但张伟娟却丝毫不在意。经常有人会说“张老师你这么辛苦干嘛呀,自己也要休息休息”之类的话。面对这些,她总是微微一笑,“看到‘非遗’手工香囊传播下去,更多人用指尖开出缤纷的花,对我本身也是一种鼓励,我会坚持做下去的。”